目前分類:攝影器材及技巧討論 (6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自從Nikon出了105mm帶有防手振的新一代微距鏡之後,Canon的使用者們也都希望有這樣一顆微距鏡的存在。當然,Canon也是想賺錢的,所以果不其然在今年推出了新一代的百微...

Macro01.jpg

而且,還是紅圈圈的喔!

Macro02.jpg

當然,重點除了紅圈圈以外,最重要的還是帶有新的Hybrid IS防手振機構,來減低手振帶來的影像模糊問題...

新一代的Hybrid IS當然也不是所向無敵啦,Canon的網頁上面有寫:在一般的對焦距離下,大約是四級防手振的能力;放大倍率為0.5時,防手振的效果為三級;如果放大倍率為1的時候,就只剩下兩級而已了...

Macro03.jpg

Macro04.jpg

可以看到側面多了防手振機制的開關鈕;同時,對焦範圍也比前一代的百微有改變,分別是:Full、0.5m-∞、0.3m-0.5m,方便近距離對焦時,減少鏡頭不斷『拉風箱』的狀況出現。

Macro05.jpg

Macro06.jpg

簡單比較一下前後兩代排排站的外觀...

我們來看看這兩代鏡頭之間的規格比較:


EF 100mm F/2.8 Macro USM
EF 100mm F/2.8 L Macro IS USM
畫角(水平、垂直、對角線)
20°・14°・24°
20°・14°・24°
鏡片構成
8群 12枚
12群15枚
光圈葉片數
8枚
9枚
最小光圈
32
32
最短攝影距離
0.31m
0.3m
最大撮影倍率
1倍
1倍
使用濾鏡大小
58mm
67mm
最大直徑 X 長度
φ78.6mm×118.6mm
φ77.7mm×123mm
重量
580g
625g
MTF



鏡片構成圖





下面這兩張,我是用手持拍攝,但是相機的曝光設定等等都一致,讓各位可以看看兩代的差異,同時會提供原始大小下載:

Macro07.jpg

上面這張是前一代的百微所照的,原始大小的圖請按我

Macro08.jpg

上面這張是新一代的百微所照的,原始大小的圖請按我

以下是一些用新的EF 100mm F/2.8L Macro IS USM所拍出來的照片,讓各位參考看看!

Macro09.jpg

Macro10.jpg

Macro11.jpg

Macro12.jpg

Macro13.jpg

Macro14.jpg

Macro15.jpg

Macro16.jpg

Macro17.jpg

Macro18.jpg

Macro19.jpg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昨天在LDS club看到Kent大發表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主要是探討現行DSLR為何會出現偏移焦的問題(請注意,不是只有Canon才特有的喔!),內容相當簡單明瞭,討論串裡也有一些連結的網站有類似的討論。不過,因為Kent大是以討論串的形式來發表,所以整體會比較零散,在徵求他的同意之後,我將他的發表和回覆稍做整理,貼在我的部落格裡面,讓常為移焦所苦的單眼使用者瞭解一下為何會有移焦這檔子事出現...

-------------------------------

DSLR對焦基本原理

為何會有移焦?其實,深入瞭解DSLR的構造之後,就不會對這個狀況產生意外了...反倒會開始認為,移焦才是正常的,準焦反倒是異常的狀況...

先看看下面這張圖:

OPTIC PATH[1].JPG
照片引用自:由光路的幾何關係來探討DSLR移焦的原因

在DSLR的對焦中,測光與曝光分別走上圖的三條路線

L1:光線從鏡頭到反光鏡,然後90度向上反射到五菱鏡內,接著再到拍攝者的眼睛

L2:按下快門之後,反光鏡掀起、快門簾打開,然後光線從鏡頭直射到CMOS,開始進行曝光

L3:光線從鏡頭穿透反光鏡中央的半透明區域,穿透反光鏡之後到反光鏡後方的副反光鏡,反射到下方的對焦感應AF SENSOR

通常測光的Sensor都在5菱鏡內側,所以L1路線也有測光的功能

所以

L1路線:進行測光+觀景窗觀看

L2路線:進行曝光

L3路線:進行對焦

理論上來說,完美的狀況是三條路線要等長(L1 = L2 = L3)。此時半按快門對焦,機身顯示合焦後,觀景窗內的影像應該是最清楚的,然後按下快門拍照、進行曝光,得到的照片可以看到對焦處是準焦的。

L1、L2、L3三條路線不等長

但是如果三條路線不等長時會怎樣?

L3不等於L2是最常見的移焦,就是在L3測焦路線上,對焦感應器確認已經驅動鏡頭,然後完成合焦動作,可是實際拍攝走的L2路線和L3測焦的路線不等長,使得拍出來的照片對焦處並不是最清楚的。

另一種就是L1與L3不等長,或L1與L2不等長,這時可能AF感應器合焦了,但是觀窗看出去是模糊的。這時候就算機身裝上裂像對焦屏在裂像對焦屏上把鏡頭轉到影像最清楚,可是拍出來照片卻是模糊的。

簡單的來說,只要是機械做的機身,內部所有的材質都是會消耗於磨損的,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不管是長期使用磨損,或是新機出場就調不準,都會導致L1、L2、L3三條路線不等長,以致於會有移焦的情況發生。

不過,就算L1=L2=L3,三者等長,還有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反光鏡稍微磨損歪一邊,假設在左邊對焦點L3=L2,可是右邊對焦點L3不等於L2,那就會變成左邊準、右邊不準。所以再專業的機身、再耐用的材質,反光鏡用久了,遲早都會磨損與產生誤差,進而導致三條路徑有些許的不同,產生不同狀況的移焦不準。

那麼反光鏡構造要多大的誤差,才會出現L1、L2、L3這三條路線不等長的情況呢?如果各位有嚐試過5D反光鏡用膠帶DIY調焦,就會發現在反光鏡背後頂住下降固定點螺絲的地方,只要貼上一片薄薄透明膠帶,就會讓機身對焦位置往前移...即使是那麼小的間隙改變,就會產生L1、L2、L3路線產生變化,這麼一來反光鏡機構用久了,只要有些微的磨損,產生三條路線不等長的問題肯定會存在。

所以為何我會說,移焦是正常的、準焦才是異常的?因為DSLR的構造,假使你的機身現階段有辦法達到每個對焦點都能L3=L2,長期使用下也會磨損偏移,導致L3與L2不等長。

其他導致移焦的因素

假設有一台超完美機身,L1=L2=L3,而且怎麼拍都不會磨損,這樣就一定不會移焦了吧?並非如此,這時候還要再加入另一個導致移焦的變因:鏡頭本身的準度。

鏡頭裡面的控制電路,本身有一個控制參數,自動對焦則是由AF感應器來驅動。若控制參數值有誤差,就會導致對焦前移或後移。

另一個考量就是這顆鏡頭的組裝公差,如果鏡頭本身組裝的公差比較大,可能光軸會偏移,這樣就可能導致這顆鏡頭出現某一邊的對焦點會比較不準。

再者還有機身的問題,AF Sensor也會影響到對焦的精準度。若對焦感應器本身的精確度比較差,也會導致L3路線誤判。比如說APS機身上的對焦感應器的面積就比較小,所以精準度相對的就比較差一點。有些機身對於不同光源下,對焦的準確度還會受到影響。

還有第四種變因,那就是鏡頭的本身的設計問題。例如:Canon EF 24-70mm F/2.8 L在廣角端的移焦、Canon EF 50mm F/1.2 L的縮光圈移焦,都是這一類的問題。

影響對焦準度的變因

所以,綜合以上論述,影響對焦準度的變因有:

1. 機身本身L1、L2、L3三條路徑到底等不等長,還有機身每個對焦點的L2等不等於L3,會不會有反光鏡歪一邊的情況出現...

2. 鏡頭本身的控制參數、組裝品質(光軸),還有鏡頭本身的原始設計問題。

3. AF感應器的精準度

把以上一堆變因加總起來,各位就會知道為何我說準焦是異常、移焦才是正常...很無力吧?

何以昨是今非?

那為何DSLR當初要用如此複雜精確度與耐用度不是很理想的反光鏡對焦設計原理?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是我知道的是,這個問題很久以前的底片機就存在了,當時公差或許更大(尤其是早期的L鏡,往往移焦程度都是比現在大),但是多數人都是洗成4X6照片,所以看不太出來問題。

可是到數位時代,此問題越來越明顯了:

1. 電腦LCD越來越大。從以前的15吋,現在都升級到22~27吋、甚至30吋。準與不準,根本不用一比一看,只要放到全螢幕就看的出來了。

2. 機身的畫素越來越高。畫素越高,一比一看原圖的時候,對於準焦的要求更高

3. 大光圈鏡頭成為風潮。F/1.2~1.8的鏡頭成為潮流,大光圈拍攝加上高畫素機身,準與不準,會讓照片看起來有如天堂與地獄般的差別

4. 數位拍攝量大。以前底片機時代,底片和沖洗照片的價錢來平均計算,大概每按一下快門約10元,所以大家都是很節省的在拍照。現在數位攝影往往一天的拍攝量,可能是以前底片機一年的拍攝數量!所以以前的老式反光鏡設計與對焦系統,在大量使用下的耐用性、磨損程度、損耗後的精準度,都變成一大考驗,以往的設計似乎已經無法負荷數位時代大家大量拍攝的習慣。

未來徹底解決移焦的方式

唯一可以肯定的一點,如果要徹底解決移焦問題,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去掉反光鏡與快門簾,把三條路線不等長的問題廢除,這樣一來測光、測焦、曝光,通通都採用同一條路線(L2)。唯有這樣,才有辦法徹底解決DSLR對焦不準的問題。所以目前最簡單的解答就是Live View,在Live View的機身上,找一顆肯定移焦的鏡頭,只要透過Live View來完成對焦(不論用自動、手動對焦),拍出來的照片哪一張會不準?這就是因為Live View已經捨棄L1、L3路線,讓測光、對焦、曝光統一都用L2路線,透過相機LCD調整鏡頭到最清楚畫面,肯定拍出來也會是最清楚的。

但是,這還是一條很漫長的路...因為要統一改走L2路線,要克服很多問題:

1. 使用CMOS的對焦速度太慢(現在Live View的速度依然不夠快)

2. 移除快門簾,要CMOS本身的設計改變,加入電子式快門

3. 要移除光學觀景窗、改用電子觀景窗,必須要讓電子觀景窗如何做到類似光學觀景窗的性能,才能讓專業使用者接受。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剛接觸攝影的朋友,一定常常會被一些名詞所疑惑,像是光圈、快門等等這些。不過,想要瞭解攝影這項技藝,名詞的瞭解是不能少的,就像律師需要通曉法律上的用語、工程師需要知道電路圖上的代號一樣。只是,有時候有些名詞在我個人看來,實屬不必要的使用,反倒讓人有種刻意『舞文弄墨』的感覺,像是今天我想要講的『壓光』這個詞就是這樣!

其實,我們在拍照的時候,簡單的說就是希望畫面上的每一個元素,都能按照我們希望曝光的程度,忠實地反應在底片或感光原件上面,也因此,在一般的情況下我們會利用一些方式來讓太亮的地方在底片上曝光少一點、讓太暗的地方在底片上曝光多一點。否則畫面上就會有些地方呈現一片死白或一片黑暗,這樣就沒達到我們希望的效果了。不過,我們拍照的情況並無法盡如人意,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我們在拍出遊照的時候,如果背景的光線太強,而人物的臉又位於背光的位置。,如果僅用光圈、快門、ISO的調整,很難顧全兩者,此時閃光燈的作用就出來了。

這個時候我們要如何去應用閃光燈呢?很簡單的一個訣竅:『相機決定背景、閃燈決定前景』

什麼叫做相機決定背景?就是我們利用相機的光圈、快門、ISO來決定出背景曝光的正確值。因為此時背景很亮,我們如果照這個測好的設定值按下去,保證前面人物的臉會黑黑的。但是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利用閃燈來提供額外的光線,來為前景的人物補光。不論您的閃燈是利用先進的TTL模式還是您很強地利用手動調整模式,反正閃燈打出去的光線,就是要能夠補足前景光線的不足。這樣一來,您就可以得到背景、前景都曝光正確的一張照片了。

VX4L0850.jpg

舉例來說,上面這一張照片其實戶外是大太陽的狀況之下,室內和室外的光線強度對比很大,此時,利用相機內建的測光表,在ISO 100、光圈3.2的情況下,背景的快門值測到為1/1600。如果就這樣拍下去,Emily的臉鐵定是黑黑暗暗一片。所以我利用外接的閃光燈對Emily的臉測光,讓閃燈知道需要出多少的力來為前景補光,這樣子再拍,才能得到如上的畫面。

VX4L0886.jpg

這一張也相同。Emily因為坐在陽傘下,而且頭上有帽子遮蔽住光線,所以臉部和背景反射著太陽光的沙子反差相當的大。此時一樣用相機內建的測光表來決定背景沙子的曝光值(同樣是ISO 100、F/3.2、1/1600),然後利用閃光燈的預閃功能對Emily的臉部進行測光好讓閃燈知道要補多少的光到臉上,最後再按下快門得到上圖。

繞著圈子講了一堆,到底什麼是『壓光』我都還沒解釋呢!實際上壓光就只是利用相機上面光圈、快門、ISO的設定,來『壓低』背景的曝光值,但是前景(通常是人物)的曝光值依舊利用閃燈來得到正確的曝光。比如說上面第一張圖如果我將相機的快門值設定改為1/4000,其餘不動,這樣拍出來的效果就會有點像下圖(這是我用Photoshop,修改而成的,並非真的拍攝,所以可能會和實際狀況有落差),你會發現窗外的景色變暗了,但是人物的曝光在閃燈的幫助之下,依舊是正確的!

VX4L0850-1.jpg

這種壓光的方式最常看到是在什麼時候呢?在夕陽晚霞的情況下拍攝人物是我看到最常用這種技法的時候了,另外,在要強調藍天表現的情況下,也常常會用,因為這樣可以讓背景的色澤及飽和度更濃郁。不過,說穿了,也不過就是用閃光燈對人物補光,然後讓相機來決定背景曝光的表現,多一個名詞出現只是徒增新手的困擾罷了!

希望這樣的解釋能讓目前還不懂得補光的朋友們能有些概念,同時不會惑於一些奇怪的名詞而徒增困擾。本文如有錯誤,也尚祈高手指正,謝謝!

延伸閱讀:
Pentax AF360FGZ閃燈高速同步模式介紹-本文雖為介紹Pentax閃燈的高速同步模式,但內文的概念應該是通用的
閃光燈的GN值介紹
光圈、快門及ISO粗解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數位相機如此的普及,但是對於攝影的基本知識還是有許多朋友並不十分瞭解。先前小弟有篇文章介紹閃光燈GN值-閃光燈的GN值介紹,現在我再稍微用一些圖解來解釋攝影時最重要的三個元素:光圈、快門以及ISO值。

其實攝影的整個基本概念就是讓光線通過鏡頭,然後在機身上的底片(或感光原件)上成像。這時候我們就是利用光圈、快門和底片(或感光原件)的ISO三項變因,來決定在底片(或感光原件)上曝光的程度。說穿了,就跟下面這個水龍頭和水杯的原理很像:

baseL.jpg

我們可以把水杯之中水所累積的『高度』,看做曝光的程度。當水杯中的水累積到我們所需要的『高度』時,我們認為就是得到我們希望照片感光的程度。

這時候,我們可以把水龍頭打開的『時間』,看做是『快門開啟時間』,當水龍頭開啟的時間越久,水杯中的水累積的高度自然會越高;換成在相機上面,就是快門時間拉的越長,在底片(或感光原件)上面得到的曝光會越亮。這樣想,應該可以很容易瞭解快門的作用。

base.jpg F no.jpg

接下來如上面兩張圖,是用來解釋光圈大小的。我們將水龍頭打開的大小,視為相機上『光圈』打開的大小。水龍頭開得越大,水杯中的水的高度累積的越高(前提當然是水杯都一樣大)。同樣的,相機上的光圈打開得越大(就是相機或鏡頭上的光圈數值變得比較小,相機中F/2.0的光圈大小是比F/4.0大的,是數值越小光圈開得越大喔!),這樣射入底片的光量自然也越多,則底片(或感光原件)曝光的程度也越強。

base.jpg ISO.jpg

最後則是ISO值的解釋,這個部分可以用水杯底面積的大小來看。當水杯的底面積越大,表示水的高度不容易累積上升到我們要的高度;反之亦然。套用到相機上面我們也可以看到,當ISO值越小(如ISO 100),底片(或感光原件)上要累積到足夠的曝光會比較不容易;而當ISO值越大(如ISO 1600),底片(或感光原件)上要累積到足夠的曝光會比較簡單。所以這也是為何我們在昏暗的地方要使用高ISO值的原因,而在大白天要用比較低的ISO。

以上是很粗淺的解釋光圈、快門以及ISO值,我知道還有不足的地方,這三者雖然簡單,但是演伸出來的應用和技巧卻很多。不過,本文是對於攝影完全都不了解,只會用P或情境模式,但想要踏出學習攝影第一步的人所寫的,所以應該先這樣就夠了,至於其他的應用,我有空再寫吧!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傳統光學大廠Ricoh雖然在DSLR界未曾推出過作品,但是以他過往堅強的光學實力,在市場上以GRD、GRD II打響了名號,成為許多攝影人心中第一指名的首選隨身機廠家。現在,除了定焦隨身機的GRD系列以外,同樣挾著Ricoh最新技術的變焦隨身機、R系列的新接班人R10,又將再次在市場上吸引眾人的目光。

拿到Ricoh R10的包裝盒,乍看之下還真是平凡無奇,或許就像Ricoh的相機一樣,雖然樸實,但確有著令人驚豔的表現。裡面所附上的配件也都很實在,除了原文的說明書外,中文的說明書同樣也是厚厚的一本隨機附上。仔細看看這兩百多頁的說明書,你會不得不稱讚Ricoh的用心,不過是一台簡單的隨身機,但是它也不馬虎,照樣將詳盡的操作方式以及功能收錄在內,讓初次接觸這台相機的攝影新手或老手能盡快進入狀況。

R10_01.jpg

簡潔俐落的外包裝

R10_02.jpg

盒內所有配件

從外觀來看,R10和許多目前時尚的小型數位相機來比較,一點都不起眼,甚至在一片機海中可能還會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但是細看R10的外型是屬於簡潔有力的,而且在手持的部位也有注意到加上一塊膠皮來增加手握的舒適度和穩定性。同時,你在R10的機身上,不會看到許多多餘的插孔、按鈕或開關,所以機身整個看起來就有很舒適的整體性感覺。機身的大小為102x26.1x58.3mm、重量僅168g,帶在身上完全符合隨身機輕薄的要件,讓您帶著它完全不會有累贅的感覺。

R10_03.jpg

簡潔俐落的機身

R10_05.jpg

機頂轉盤

R10_07.jpg

機背的按鈕

R10_08.jpg

底部的雲台鎖孔和電池蓋

R10_09.jpg

Made in China

R10_10.jpg

機身側面只有少少的USB和AV接線開孔

現今隨身機大行其道,要出來競爭,怎可沒有幾下手底功夫?所謂:沒有三兩三、豈敢上梁山?R10搭載了Smooth Imaging Engine III的Ricoh第三代影像處理引擎,以此得到更高畫質。此外,在鏡頭方面,R10擁有7.1倍光學變焦鏡頭,涵蓋了28~200mm之間的焦長,從廣角至望遠通包,實踐了一機走天下的旅遊機理想,並有CCD防手震補償功能,以及高感度ISO的設計(至ISO1600),讓您在拍攝時更無後顧之憂,專心於拍攝創作的樂趣。

R10_04.jpg

R10_06.jpg

機身標示著它有7X光學變焦的實力

SD卡目前應該是數位相機中市佔率最高的記憶卡了,Ricoh R10採用了SD卡來做它的儲存媒介,同時相機還有內建54MB的記憶體讓您救急的時候使用。相機的電池則是採用鋰離子電池,有1000mA的電量,雖然原廠並未強調使用上的時間長短,我們也沒實際測量,但是使用上來說並沒有常常需要充電的情況,正常的情況下使用一整天並沒有太大的問題。

R10_12.jpg

R10_13.jpg

使用鋰離子電池和SD卡

R10拍攝時,在大而清晰的LCD螢幕上面可以清楚看到詳盡的資訊,而且R10還提供了很方便的電子水平儀的功能,這樣一來在拍風景照的時候便不怕水平沒有抓齊,回家還要裁圖旋轉角度的麻煩。場景模式和許多隨身DC一樣,都可以讓攝影者自行選定所需要的拍攝模式,雖然不見得有比別人多出什麼模式出來,但常用的也都夠了。另外,它也擁有時下最流行的智慧型簡單自動拍攝功能,可以判斷目前的主體、環境、場景,讓相片自動美化,即使您完全不會拍照,也要讓您在按下快門之後,能輕鬆得到滿意的照片,這樣才能叫『簡易』模式嘛!

R10_14.jpg

可用搖桿自訂對焦點

R10_15.jpg

電子水平儀的功能相當有幫助

R10_18.jpg

長按[DISP]鍵可以設定電子水平儀

R10_17.jpg

九宮格格線可以幫助構圖

R10_19.jpg

共有十種情境模式可以選擇

R10_20.jpg

錄影模式

R10_21.jpg

簡易模式

既然R10的定位是隨身機,那麼許多功能隱藏在選單之中便成了『必要之惡』。不過所幸的是,R10的選單不會很複雜,需要的功能不必進好幾層的選單才選得到;只是R10也不是單純那麼傻瓜的隨身機,可以調整的選項也是不少,因此功能選單就會有比較多『頁』要翻,可能在初次接觸的朋友需要花些時間才能把握到比較快速的訣竅。

以下便是R10的各個Menu畫面的縮圖,要看更清楚的大圖,可以點擊該張照片即可連結至原圖

R10_22.jpg R10_24.jpg
R10_25.jpg R10_26.jpg
R10_27.jpg R10_28.jpg
R10_29.jpg R10_30.jpg
R10_31.jpg R10_32.jpg
R10_33.jpg R10_39.jpg
R10_40.jpg R10_46.jpg

現階段許多隨身機都不斷強調機身的ISO值可以高到3200、甚至是6400的狀況,R10在這方面就比較沒有刻意飆高它的ISO,只有到ISO 1600。由於隨身機一般CCD都不大,因此CCD的雜訊先天上便比較弱勢。R10的雜訊表現在一般的DC上面應該算是一般,依個人的感覺,ISO 400以下算是可以接受的程度,800以上就是有點難接受了。

以下便是R10的各個ISO值下拍攝出的畫面縮圖,要看更清楚的大圖,可以點擊該張照片即可連結至原圖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數位相機似乎已經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一項隨身3C產品,隨時隨地能夠記錄影像就是一般隨身型數位相機最大的使命,因此,隨身型數位相機除了訴求輕薄、操控簡單容易上手以外,能不能適應日常拍攝的各種場合也是一個重要的訴求,尤其是當炎炎夏日在海邊或游泳池畔戲水,想要順道留下美麗的回憶時,如果身邊的數位相機無法有防水的功能,那恐怕會是一件很掃興的事情。

這次Olympus出的μ1050SW新機主要訴求的就是有防水防塵的功能,而且外型和顏色也向Sony的T系列看齊,改變防水機厚重紮實的舊有形像,並且有五種顏色可以選擇,就是要吸引隨身相機的廣大潛在女性消費群,讓她們能夠買到一台外表耐看、也兼顧耐用的相機。

μ1050SW的特點如下:
* 千萬畫素及搭載新的True Pic III影像處理系統
* 光圈F/3.5-5.0
* 擁有3X光學變焦,相當於135相機的38-114mm
* Olympus μ1050SW可潛水3m、耐寒-10℃、耐衝擊1.5m
* 搭載2.7吋、二十三萬像素的Hyper Crystal II螢幕
* 支援iAuto智慧場景選擇
* 最多可同時偵測16張臉部之臉部辨識技術
* 可以錄製VGA等級之有聲影片
* 錄影支援防手震
* ISO最高可至1600
* 敲控式操作Tap Control介面,只要輕敲相機背面或側邊即可控制功能切換
* 暗部補償技術
* 微笑快門
* 支援全景自動合成功能
* 支援Pre-Capture影片預拍模式
* 48MB內部記憶體
* 可以支援xD及透過轉卡使用micro SD記憶卡
* 使用LI-42B電池,可以拍攝約200張相片
* 外觀有5種顏色色可供選擇(銀、粉紅、黑、藍、金)

Oly01.jpg

輕薄滑蓋式的外型,和Sony T系列極為相像

Oly02.jpg

滑蓋的右上角標示著這台相機的特點:可耐衝擊1.5公尺的高度、可在水下三公尺內拍照、有敲控式操作介面(後面會提到)、支援xD卡以及透過xD的轉卡使用micro SD記憶卡

Oly03.jpg

滑蓋打開後,露出鏡頭及閃光燈

Oly04.jpg

閃光燈下有標示鏡頭的實際焦長是6.7-21mm F/3.5-5.0

Oly05.jpg

相機的上方很簡潔的只有開關及快門鈕而已

Oly06.jpg

左側面上方是Olympus的萬用連接孔,可以充電、傳輸相片、輸出至電視,因為這台有防水功能,所以有相當密合的蓋子(內側還有橡膠防水)蓋著:左側下面則是喇叭,看起來也是有做了縝密的防水措施。

Oly07.jpg

底部的一邊是電池和記憶卡插槽的蓋子;中間是雲台的鎖孔。這一台相機是MIC的...

Oly08.jpg

電池和記憶卡的插槽

Oly09.jpg

電池的容量有740mA,號稱可以拍攝兩百張,我自己是不覺得可以拍到這麼多啦,而且,就算是兩百張也少了點。

Oly10.jpg

Oly11.jpg

背面的按鈕大概該有的都沒疏漏,按起來力道的回饋也不錯

Oly12.jpg

Oly13.jpg

轉盤的功能上面多了『Guide』這個選擇,滿特別的,後面會提到。

Oly14.jpg

拍攝照片時,LCD上面會顯現的資訊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相機裡面的選單內容:

Oly15.jpg

按下『Menu』鍵之後,LCD上會出現上圖的選單

Oly16.jpg

拍攝選單之中就是一些可能會用到的拍照設定。畢竟這是一台輕薄的相機,不大可能設立一堆按鍵在相機上面,所以像是ISO這些功能,就只好進入選單來作選擇。

Oly17.jpg

Oly18.jpg

在設定選單之中,就是一些跟相機本身的顯示等等有關的設定

Oly19.jpg

Oly21.jpg

Oly22.jpg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00D13.jpg

在各項條件都越趨成熟之下,攝影已經成為一種顯學。往往在許多場合之中,人手一台相機的情形已是常態。而各大相機廠為了能吃下更多市場,並且誘導消費者進一步的花錢、培養他們對自家品牌的忠誠度,也紛紛開始擴大DSLR的產品線,希望能藉此吸引更多的使用者從一般的消費型數位相機轉入單眼相機市場,然後才能賺到後續鏡頭、閃燈以及各項配件的錢。

Canon在數年前以EOS 300D成功地用『低價』的方式搶下一片大好的市場之後,在現在面臨其他相機廠更大的挑戰之際,又準備了價格更低、但是功能卻不會太差的更低階機身--Canon EOS 1000D出來應戰,希望能讓更多想要入門DSLR的消費者,能夠有更便宜的選擇。

雖然1000D廉價,但表面上的規格看起來也是不含糊,首先大概基本上我們想的到DSLR應該有的功能,他都不缺:RAW檔拍攝、ISO可達1600、支援B快門、有各項手動模式可以選擇、支援外閃等等。另外,新一代DSLR熱門的功能,像是除塵(相機電源關閉時啟動)、支援Live View(開啟時無法自動對焦),也都有;再加上有七點對焦點以及3fps連拍的能力,我想,以它的價位來說,的確很值得。不過,畢竟這是最低階的機種,所以機身的強度、耐用性以及對焦的能力自然比不上上及機種,這個可是要在購買前消費者要有的心理準備。

這次朋友借我測試這台EOS 1000D一個星期,大致上對它有些許程度的瞭解,就讓我為大家介紹介紹吧!

1000D01.jpg

這是盒裝的外觀,和一般Canon DSLR的盒裝沒有太大的差別。

1000D02.jpg

在盒子上標明了這台1000D的數項特點,不過,要注意上面寫的『Image Stabilizer』並不是說這台1000D本身相機裡搭載防手振的功能,而是指裡面附的kit鏡

1000D03.jpg

畫面裡面就是盒裝的內容物,不過還少拍了充電器

1000D04.jpg

加拍一張充電器的照片,這次的電池規格有改變,所以充電器也不同了。

1000D05.jpg

這是這次的kit鏡EFs 18-55mm F/3.5-5.6 IS,是一支塑膠味很重的鏡頭,不過因為也是價格的關係,這點也不能太過苛求。

1000D06.jpg

這是機頂的熱靴座,可以接外閃,增強閃燈的功能。Canon現在熱靴都做成銀色的,比較不會像先前做成黑色的那樣,用久了產生表面掉漆,結果斑斑駁駁的很難看。

1000D07.jpg

這是熱靴旁邊的旋鈕,除了常用的PASM以外,這一類型的入門機要顧慮到許多是對相機沒太大概念的新手,因此也有許多快速的模式可以選擇。另外開關、ISO選擇按鈕也在這邊,比較前面還有轉盤以及快門鈕。

1000D08.jpg

機背的LCD是採用了2.5吋230000像素、支援LiveView的LCD螢幕,依照目前這只是堪用罷了,並沒有特別突出。不過我們可以看到還有許多功能按鍵在背後,可以說許多常用的功能都在這裡可以調整,不需要特別進入選單之中,這對於操作的便利性上面來講,是大大的加分。

1000D09.jpg

機身的左側,可以看到AV out、快門線以及USB線的插孔都安排在這裡

1000D10.jpg

這就是這些插孔

1000D11.jpg

機身正面照,可以看到內閃的高度也滿高的

1000D12.jpg

DSLR的入門機也有不少是從DC轉台過來的使用者,因此為了讓他們不至於還要更換記憶卡,所以多設計成使用SD卡來儲存照片。

1000D14.jpg

機底的電池插槽

1000D15.jpg

這次使用的是新的電池:LP-E5

1000D16.jpg

電池的容量是1080mA,還好是MIJ...

1000D17.jpg

這是一般在拍攝時,機背LCD會顯示出的相關拍攝資訊

接下來我們簡單來看一下1000D的Menu清單之中有什麼特別的選項吧!

1000D18.jpg

1000D19.jpg

這個選單中的『除塵資料』選項,是讓用戶拍攝一張純白畫面的照片,記錄上面的塵點資料,然後附加在未來拍的每張相片中,藉以消除畫面上一些難以清除的塵點

1000D20.jpg

1000D21.jpg

1000D22.jpg

1000D23.jpg


C. Fn這個選項在Canon的DSLR都會出現,雖然裡面放的調整選項都不是在拍攝時常常需要調動的選項,但是只要調整得當,可是能讓你的相機變得更加順手,所以使用者有空最好還是看一下說明書有關這些部分的設定。

1000D26.jpg

這就是C. Fn選單裏的大致狀況

1000D24.jpg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Canon 5D Mark II...

圖片 1.JPG



我們先來看看5D II有什麼特點好了:
* 35mmフルサイズ・約2110萬畫素CMOSセンサー (35mm相機全片幅規格的CMOS感測器,搭載2110萬畫素)
* 高精細・高速畫像處理 次世代映像エンジン「DIGIC 4」(使用新世代的處理器『DIGIC 4』)
* 常用ISO感度100–6400、拡張ISO25600(感光度在ISO100-6400之間,可以最大擴張到25600)
* 最高約3.9コマ/秒の連寫性能とUDMA対応(每秒約3.9張的連拍性能,應該是在最大的畫素使用下吧!)
* 視野率約98% 明るく見やすい高倍率新ファインダー(擁有視野率98%、高明亮度的View Finder)
* 高速・高精度9點+アシスト6點 AFセンサー搭載(擁有高精度的九點對焦點以及六個隱藏的輔助對焦點)
* EOSシリーズ初フルHD動畫撮影機能搭載(EOS系列首度搭載HD影片攝影功能)
* 3.0型約92萬ドット・クリアビュー液晶(機背為3吋九十二萬像素的LCD搭載)
* さらに進化した先進のセンサーダスト対策(更加進化的除塵系統)
* 快適AFライブビュー撮影機能搭載(有搭載Live View功能,也可以在此模式下自動對焦)
* レンズ周辺光量補正機能(對鏡頭周邊失光的情況可以做補正的效果)
* オートライティングオプティマイザ機能(自動輔助照明優化系統)
* 防塵防滴機能の向上(更加強的防塵防滴功能)

好吧,不知道各位關心5D MarkII消息的朋友們有什麼感想,老實說,我的感想是:『CANON!妳是來搞笑的啊!』,分明就是一個不上不下還搭載許多雞肋功能的相機...打算再騙一次錢...

先看到最顯眼的2110萬畫素的功能好了。實在感覺不到這有什麼優勢,因為就我個人來說,處理1600萬畫素的大兔RAW檔,沒有高檔的電腦,根本是很吃力的工作,2110萬畫素...是要逼使用者一起升級電腦,是吧?還好有支援sRAW1(3861 x 2574)、sRAW2 (2784 x 1856),要不然真的是一項對電腦及記憶卡容量的大挑戰。

再來要批的就是那不長進的對焦功能,和5D一樣是九點十字對焦加上六點隱藏對焦點,也只有中間是F/2.8的十字對焦點,其他都是F/5.6。看起來雖然官方說法是高速‧高精度,但是我看可能也不過是原有5D的對焦系統稍微改一下就丟出來的東西,這樣一來就完全不會是現有1系列的對手,本來還期望他的對焦系統能稍微向1系列看齊的說,這樣一來就讓我一點興趣都沒有了...

另外,流出來的資料之中,還無法判斷新的5D II反光鏡組是否依舊是和5D一樣脆弱,5D用戶們心頭最痛的反光鏡噴出以及反光鏡組磨損導致對焦系統不準的兩大問題,是不是能在新一代的機器之終獲得解決?老實說,依照Canon過去不良的紀錄來看,我沒把握...

這些眾多規格裡面比較吸引我的,大概就是ISO值可以擴充到25600以及機背的LCD是三吋九十二萬畫素,其他的真的是可有可無。或許有些人對於錄影功能會覺得有需要,這點就是比較見仁見智了。至於鏡頭周邊失光補正,這可以在DPP裡面完成;除塵功能可以自己來清潔,都並非是十分吸引人的賣點,因此這次5D II的表現,截至目前為止,只能說叫人失望...

接下來5D II的考驗,就是畫質了。除非在畫質上面有著重大的突破,否則5D II最後可能也是陷入與對手價格戰的泥淖裡面,最後5D II的地位,就絕對沒有當年的5D一樣那麼崇高。看來,對Canon的期望,只能盼它能在新一代的1系列上有沒有劃時代的突破了,否則在接下來的全片幅戰國時代裡,恐怕Canon的版圖保衛戰會打的異常的辛苦的。

參考資料:
Canon日本官方網站:EOS 5D MarkII
EOS 5D MarkII Special Site(可以看到一些實際拍攝的照片和影片)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上一篇『神鏡傳奇再現?-220IS全台首發開箱』之後,一定有許多人很好奇兩代200mm的鏡頭之間,到底存在著些什麼樣的差異?當然,我們十分期待kent大詳細的測試以外,趁著220IS還在小弟手上之時,也來做個簡單的PK戰,同時,小弟會稍做一些主觀上使用的心得分享,最後,還會來個測試,看看大家能不能分辨出前後代兩鏡所拍出的照片呢?

首先,是規格上面的比較:(綠色部分表示為較優勝的規格)

 

EF 200mm F/1.8 L USM

EF 200mm F/2 L IS USM

構成鏡片

1012

1217

最短對焦距

2.5m

1.9m

最大攝影倍率

0.09

0.12

濾鏡大小

內藏式48mm

內藏式52mm

最大直徑x長度

Φ130 x 208mm

Φ128 x 208mm

重量

3000g

2520g

防手振效果

約五級防手振

鏡片組成示意圖
MTF


我們的確可以看到,在規格上面220IS是較為優勝的。就鏡片的組成來看,220IS也成為繼小小白和小小白IS之後,第三支在200mm以內鏡頭有著螢石的存在,的確相當特別。不過,設計上面也可能因為有著防手振的機構存在,因此鏡片也較218為多,依照『多隻鏡片多個鬼』的講法,這點對220IS或許在畫質上或抗耀光鬼影上面會有所影響呢?至於MTF,大概看起來218的MTF是很驚人的,只有在邊緣的畫質才有往下掉的趨勢;而220IS卻是有點起伏,似乎刻意在邊緣的部分有加強的感覺...

我們把218(左)和220IS(右)放在一起做外觀的比較看看吧!

VX4L5258.jpg

VX4L5259.jpg

VX4L5260.jpg

VX4L5262.jpg

接下來是個人這幾天對220IS的粗淺使用心得。

就上圖的這幾張照片來看,其實兩支鏡頭的外觀是差不多的,不過,重心上面卻是有所不同。218比較前面,220IS卻是比較後面,這樣對於手持拍攝來說感覺會有差異。我個人是認為,因為218重心較前,而且它的腳架環也是在前面,所以一手握持大兔,一手扶著218的腳架環,這樣對我來說比較順手。但是,如果只用右手拿著大兔加上218,會因為力矩的關係變得較為吃力。

再來,就使用上面來說220IS的對焦距離從218的2.5m縮減為1.9m,讓它在室內拍攝的實用性大增,不需要和被攝者距離很遠即可拍攝,對於狹窄的室內是一大福音。另外,我也不得不稱讚『五級防手振』的實力,雖然我自己是沒有實際測測看到底有沒有達到『五級』的程度,但是就我個人的感覺是絕對有超過小白IS在200mm端的表現。當我半按下快門,那種在觀景窗出現的影像『凝結感』,真的是會感動到流淚啊...終於,可以治好我這手抖的毛病了...嗚嗚...

不過,有一個220IS的小缺點是我覺得比較礙眼的,就是因為它的腳架環比較接近鏡尾,所以收納時前面的皮質鏡套並不會像218一樣,把腳架環也包起來。一方面少了保護的腳架環會比較有可能碰撞到;另一方面收納時,腳架環感覺會和鏡套有點『卡卡』的,感覺比較不俐落。不過,這點可以說是我個人在『雞蛋裡挑骨頭』啦!

最後,小弟貼上五張照片,分別是218和220IS所拍攝的,每一張大圖之中我都會擷取三個地方1:1的局部原圖讓各位看看細部。拍攝的時候因為光線比較不足,ISO拉的比較高,再加上小孩動來動去,可能會有點脫焦,就請各位包涵包涵了。小弟先不公布答案,讓各位猜猜看各是哪支鏡頭所拍攝的?試試看您的眼睛是否如此銳利喔!

以下是拍攝時大約的狀況:
地點:家裡
背景光源:日光燈
機身:Canon EOS 1Ds Mark II
白平衡:AWB
拍攝檔案:RAW,進DPP轉JPG,銳利度+5、Picture Style使用Protrait,DPP本身未做除雜訊的處理
ISO:第一、五張使用ISO 800,其餘為ISO 1250
拍攝光圈:均用兩支鏡頭之最大光圈拍攝
閃燈:580 EX開啟

第一張

200mm 01_resize.jpg

第一張局部1:1裁切

200mm 01-1.jpg

200mm 01-2.jpg

200mm 01-3.jpg

第二張

200mm 02_resize.jpg

第二張局部1:1裁切

200mm 02-1.jpg

200mm 02-2.jpg

200mm 02-3.jpg

第三張

200mm 03_resize.jpg

第三張局部1:1裁切

200mm 03-1.jpg

200mm 03-2.jpg

200mm 03-3.jpg

第四張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十月(2007/10),Canon破天荒在EF 200mm F/1.8 L USM停產數年之後宣布了新一代EF 200mm F/2.0 L IS USM的發表,這可以說是立即引起了Canon用戶的一陣激動,傳言多時的『芭樂』總算要成真了。不過,對於『前輩』太過巨大的成就(哈蘇鏡頭實驗室的排名之首),新一代的220IS是否能夠在造傳奇,並且將目前頂級機居於Nikon劣勢的情況下,藉由220IS在鏡頭上扳回一成呢?就且讓我們來見分曉吧!

220IS 01.jpg

這個箱子,不用多說,很清楚明瞭吧?這是從趙大的垃圾堆之中撿回來的囉...呵呵...

220IS 02.jpg

220IS 03.jpg

可以看到開箱之後,Canon將保護的功夫做足,防止各種可能的碰撞對鏡頭造成的損害。

220IS 04.jpg

開箱之後,裡面所有的東西就是這些。現在Canon的長鏡頭都是用這一類的塑鋼箱子包裝,以往如218那種鐵鋁箱子已經不復見!

220IS 05.jpg

吊了這麼久的胃口,終於本尊要出現了。

220IS 06.jpg

鏡頭前套的部分,就明明白白地寫著:EF 200mm 1:2 L IS USM

220IS 07.jpg

除去鏡頭前蓋...看吧,深邃的大眼睛。

220IS 08.jpg

220IS 09.jpg

鏡身的鐵牌也是標示得清清楚楚,童叟無欺!

220IS 10.jpg

鏡尾的右下角...是什麼標示啊?

220IS 11.jpg

原來是讓許多『中鉛毒』甚深的前輩們痛恨至極的『環保標章』啦!哈哈!

220IS 12.jpg

220IS 13.jpg

將遮光罩組合完成,傳說中的龐然巨物就出現在眼前...

220IS 14.jpg

在鏡頭左邊,有著Canon長焦白鏡必出現的『開關群』。上面就是傳說中有著五級防手振的開關

220IS 15.jpg

下面這組按鈕是『對焦預設』,可以藉由設定某個對焦距離,讓您即使已經對焦到別的位置,也能很快地回到您事先設置的對焦距離。

220IS 16.jpg

後面則是『自動/手動』對焦切換鈕,以及對焦距離切換鈕。可以看到220IS的最近對焦距離是1.9m,比起218的2.5m是好上很多...

220IS 17.jpg

看一下上面的對焦距離尺...

接下來,我們就再來看個幾張220IS的照片吧!看著她的大眼睛,我想很少有男人抵擋的了她的誘惑力吧?^^

220IS 18.jpg

220IS 19.jpg

220IS 20.jpg

220IS 21.jpg

220IS 22.jpg

220IS 23.jpg

接下來這兩張是隨手拍的照片,讓大家隨便看看拍出來的樣子是如何...畢竟我昨天才從趙大的手裡借到這顆鏡頭,還沒有完整的時間好好照些照片...

220IS 24.jpg

220IS 25.jpg

想看更多的實拍照片嗎?可以請各位移駕到LDS club這篇文章來看看,如果服用後毒發身亡,小弟是概不負責的喔!



至於更進一步的220IS測試,可能還要再等個幾天,如果小弟有空的話,會寫一點的。不過,後面有更精彩的『218 vs 220 vs 328頂尖對決』,將由技術超群的kent大來主筆,請各位繼續鎖定LDS club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一篇文章主要是要感謝CF上面熱心的banker_win大大,在知道我買了大兔之後,私下寄給我他曾經介紹過的『光學級防刮護膜』。這對小弟來說真是一場及時雨,因為我正遍尋不著適合給大兔LCD使用的螢幕保護貼,而banker_win大甚至怕我一開始不會貼(因為他說黏性很強,怕貼壞),本來還要親自前來指導的...在此深深感謝他!

下面借用banker_win大的介紹:『光學級防刮護膜』,由厚度100μm的光學級透明聚酯薄膜(PET)塗佈保護膠,表面硬化處理達3H、耐候性佳、高黏著力、耐刮,且移除後無殘膠。

protector01.jpg

這就是banker_win大所寄來的保護貼,很細心地還用厚紙板做保護,以免折到。

protector02.jpg

這個是banker_win大告訴我說要準備的水,是沙拉脫和水以1:10的比例調出的,作用是先塗一點在LCD上面,這樣可以讓這個防護貼如果不小心貼錯了,比較好可以撕下來重黏。

protector03.jpg

這張照片是貼保護貼之前,大兔背面的LCD照

protector04.jpg

這張則是貼好保護貼之後...

protector05.jpg

這張照片是貼保護貼之前,大兔機頂的LCD照

protector06.jpg

這張則是貼好保護貼之後...

小弟都貼好了之後,才發現忘記拍貼保護貼前後的LCD顏色比較圖...Orz..不過,就我個人的感覺,不論是亮度還是顏色,貼和沒貼的感覺的確沒差,而且手賤稍微故意刮一下...嗯...很好!耐磨度很不錯!真的是非常感謝banker_win大的幫忙!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DSLR的市場競爭越趨白熱化,各家新銳的DSLR也跟著不斷推出,但是價格卻不斷地下修。這樣的競爭為消費者們帶來了更好更便宜的產品,的確是好事一件。但是對於初次想要進入DSLR世界的新手,尤其其中有著眾多『孝子、孝女』的新手父母們來說,光是眼花撩亂的DSLR產品就已經不知所措了,後面還有許多鏡頭、閃燈的選擇更是令人頭大不已。

小弟因此在前年寫了一篇『新手父母選購DSLR建議』,希望就是能為迷惘的父母們提供一點方向。但是隨著產品汰舊換新的時間加速,過往的推薦似乎也比較不合時宜了,再加上小弟為人父也一年有餘,在小孩子的拍攝方面也有所經驗,因此可以有一點不一樣的心得給大家分享,希望能給大家一些比較實質的幫助。

以下將分三大部分來介紹:

一、機身:機身的重點在於ISO值,因為小孩子在一歲以內活動的範圍常常是室內,光線相對屬於比較不足的地方,所以高ISO的實用程度就很重要。當然DSLR相對於一般的數位相機來說,高ISO方面本來就是有著相當大的優勢的,只是各家的程度會稍有差別。一般的通則來說大概都是:片幅大、新世代的相機,高ISO的純淨度比較好。另外考量到許多父母是初次接觸,所以推薦的機種以初階的產品為主。

Canon系統:目前最新的入門機莫過於Canon EOS 450D了。它擁有CMOS除塵的功能,也有著體積小、重量輕的優勢,再加上可延續目前許多DC使用的SD卡,對於剛從DC踏入DSLR的領域來說,相對省了一筆開銷。另外一個就是他擁有LV(Live View)的取景方式,也是跟過往DC的拍攝方式一樣,所以我想接受度應該也是滿高的,依照目前兩萬多的售價來說,應該算是還不錯的。當然,往上一兩級目前還有40D及5D可供選擇,就看預算以及喜好程度是否有達到這樣的水平了。另外,如果有熟悉DSLR的友人可以幫忙,目前二手市場之中前一代的EOS 400D也是不錯的選擇,同樣有著CMOS除塵的設計,二手價落在15000~20000之間,比較起來C/P值更高,是可以考慮的一個方式。

Nikon系統:Nikon這個等級的機身選擇在我看來相對多了不少。有D40、D60、D80可供選擇,如果只是想先使用看看的使用者,其實D40的六百萬畫素是相當足夠的,但是當然機身的功能也比較陽春。D60則提供比較高的畫素(1020萬),另外還有CCD除塵的功能,可以讓不諳清潔CCD的新手們比較放心。D80則是提供比較高階一點的機身以及功能,比如對焦系統是採用Nikon Multi CAM 1000,對焦點有11點可以供選擇。另外,Nikon這幾台機身都使用SD卡,同樣也是可以讓DC升級上來的朋友續用,也是可以節省一些預算。

Sony系統:Sony自從淌進DSLR這漟渾水之後,在機身這塊市場展現攻城掠地的企圖心。A100可說是小試身手,今年度截至目前為止A200、A300、A350這幾台中低階機身以破壞式的價格逼得C、N兩大龍頭必須正視這個對手。而且A300、A350除了有LV的功能以外還有翻轉式LCD功能,讓取景時更方便,這對於拍攝周歲內常常在地面上活動的小孩來說,父母可以因此省下不少做高難度拍攝動作的力氣。此外,Sony的DSLR都有著機身防手振的功能,讓每一顆安裝在機身上的鏡頭都自動擁有防手振的功能,這也算是一大利多。

Pentax系統:相較於其他家過往這段時間的精彩表現,Pentax的表現就相對低調很多。目前入門初階機是由K200D來擔綱,也是有著機身防手振、CCD除塵以及SD卡使用等等的優點。此外,使用三號電池這點對於某些使用者來說可以算是一個好處,取得容易且可以與閃燈共用,不過,電池的續航力可能就相對會比較差一點,這倒是要事先想清楚的。

其他系統:其他的系統我可能無法做出什麼介紹,因為使用者相對比較少(如Panasonic系統)、或者我個人不喜歡(如:Olympus系統,是因為不喜歡他的4/3片幅)、或者跟其他家根本就是一樣的(如Samsung系統),因此我就不多介紹了。

二、鏡頭:鏡頭的選擇以也是要以常常在室內使用為前提來選擇,那麼大光圈應該就是必要的,而需要大光圈就不得不提到定焦鏡。在寶寶出生後一段時間,因為活動範圍常常在床鋪上面,所以以135片幅中50mm左右的焦段算是比較好用的,換算在APS-C的片幅上,就要選擇在30mm左右的焦距才行。但是事實上,等小孩稍大之後,各個焦段其實都很好用,依我個人的經驗,最常用的焦段(以135全幅來看)是50mm、85mm以及135mm,也就是在中、望遠這個焦段附近。此外,父母們也可能帶著小孩去旅遊,這時候也或許需要一支稱職的旅遊鏡,可以同時拍遠、拍近又不至於在已經大包小包的嬰兒用品之中增加出遊的負擔,這種高倍變焦的旅遊鏡在目前也是有著相當市場的需求的,因此也可以準備一支來使用。

以下我就用條列式的方式列出各家我推薦的鏡頭,各位可以依照預算及需求來取捨看看。

Canon系統:

原廠定焦鏡:

初期EF 28mm F/1.8 USM或EF 35mm F/2(當然要選EF 35mm F/1.4 L USM我也是沒意見,可是很貴)

中期EF 50mm F/1.8 USM或EF 50mm F/1.4 USM及EF 85mm F/1.8 USM(替代高價方案:EF 50mm F/1.2 L USM及EF 85mm F/1.2 L USM)

副廠定焦鏡:

Sigma 30mm F/1.4 EX DC HSM(副廠的定焦鏡選擇少)

原廠變焦旅遊鏡:

EF-S 17-85mm F/4-5.6 IS USM-選擇一

EF-S 18-55mm F/3.5-5.6 IS USM加EF-S 55-250mm F/4-5.6 IS-選擇二

EF 24-105mm F/4 L IS USM-選擇三

副廠變焦旅遊鏡:

Sigma 18-200mm F/3.5-6.3 DC OS HSM(有鏡頭防手振功能)

Tamron AF28-300mm F/3.5-6.3 XR Di VC LD Aspherical [IF] MACRO (Model A20)(有鏡頭防手振功能)

Tamron AF18-250mm F/3.5-6.3 XR DiII LD Aspherical [IF] MACRO (Model A18) (無鏡頭防手振功能,但是變焦範圍較廣)

Nikon系統:

原廠定焦鏡:

初期Ai AF Nikkor 28mm F/2.8D或Ai AF Nikkor 35mm F/2D

中期Ai AF Nikkor 50mm F/1.8D或Ai AF Nikkor 50mm F/1.4D及Ai AF Nikkor 85mm F/1.8D(替代高價方案:Ai AF Nikkor 85mm F/1.4D(IF))

副廠定焦鏡:同Canon系統介紹,不贅述

原廠變焦旅遊鏡:

AF-S DX VR Zoom-Nikkor ED 18-200mm F/3.5-5.6G(IF)-選擇一

AF-S DX NIKKOR 18-55mm F/3.5-5.6G VR加AF-S DX Zoom-Nikkor ED 55-200mm F/4-5.6G-選擇二

AF-S VR Zoom-Nikkor ED 24-120mm F/3.5-5.6G(IF)-選擇三

副廠變焦旅遊鏡:同Canon系統介紹,不贅述

Sony系統:Sony系統的鏡頭要特別提一下,因為是承接Minolta系統而來,所以舊的Minolta鏡頭也可以用,但是必須去二手市場裡面找才行,所以這部分在文章中就不提及。

原廠定焦鏡:

初期AF 28mm F/2.8(SAL28F28)(替代高價方案:AF 35mm F/1.4G(SAL35F14G))

中期AF 50mm F/1.4(SAL50F14)(85mm只有高貴的Planar T* 85mm F1.4 ZA(SAL85F14Z)可選)

副廠定焦鏡:同Canon系統介紹,不贅述

原廠變焦旅遊鏡:

DT 18-250mm F/3.5-6.3(SAL18250)-選擇一

Vario-Sonnar T* DT 16-80mm F/3.5-4.5 ZA(SAL1680Z)-選擇二

DT 18-70mm F/3.5-5.6(SAL1870)加DT 55-200mm F/4-5.6(SAL55200)-選擇三

副廠變焦旅遊鏡:同Canon系統介紹,不贅述

Pentax系統:

原廠定焦鏡:

初期FA 35mm F/2 AL(替代高價方案:FA 31mm F/1.8 AL Limited)

中期FA 50mm F/1.4或DA 70mm F/2.4 Limited(替代高價方案:FA 77mm F/1.8 Limited或FA* 85mm F/1.4)

副廠定焦鏡:同Canon系統介紹,不贅述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話說自從Canon EOS 5D被我買來至今,也已經屆滿兩年,對於5D的成像素質我一直都抱持著高度的肯定,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之下,5D都是令人放心的一台機器。但是,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許多5D的問題在網路上陸陸續續地被披露出來,包括反光鏡噴出、對焦隨著快門大量使用而有偏移...。本來,我也沒有特地在意這些事情,但是在一次同學的迎娶過程中,我的5D也發生了反光鏡掉落的問題,讓我在現場著實緊張了一會兒,後來靠著雙面膠才度過這個難關。

不過,真正讓我對5D頭痛的,是側邊對焦點容易迷焦的問題。怎麼說呢?當我們家女兒Emily逐漸長大,行動能力越加快速時,相機的自動對焦功能就受到極大的考驗,5D的中央對焦點還好,但是一用到側邊的對焦點時,總是讓人很不放心的移來移去,加上常常因為在室內拍攝,常常會用到大光圈,稍一不注意就會讓對焦點跑到景深之外...好吧,說的這麼多,其實就是我自己技術不好,又開始怪機器了...

不過,都已經是手拿EOS 5D這個等級的相機了,再上去還有什麼可以換呢?有!那就是...

IMG_9935

猶抱琵琶半遮面的一張照片...是不是跟某個相機盒子上面的照片很像呢?

IMG_9958-2

IMG_9959

當然,5D上去之後,只剩下1系列可以選擇...不過,用過全片幅之後,只能說『一步江湖無盡期』,要再回頭用APS-C或APS-H,總有那麼一點不甘心...,所以就只能選擇1Ds系列囉!

IMG_9963

好吧...我承認,前面營造那麼多的氣氛,就是希望造成大家的錯覺...,但是Mark II是不會自動多出一個『I』來的...

其實,在Canon EOD 1Ds Mark III表現不如大家預期,而許多人引頸企盼的5D Mark II又不斷地落空,許多5D的使用者紛紛將目光投向已經停產的大兔,因為堅固耐用的1系列機身、全幅機的優點,再加上不論是二手價或日本的新機價都已經落到一個讓業餘玩家比較可以接受的範圍,所以反倒掀起了一波小小的大兔追逐風潮...

1系列的機身操作上和其他的機身不同,有許多複合鍵,這大概是剛升上1系列的使用者一開始最難適應的吧?當然,我不是設計者,所以我也搞不大懂為何捨棄轉盤,而且要採取許多複合鍵的做法,大概因為我是業餘的吧...

因為大兔是舊機種了,繁複的開箱就算了,我稍微介紹一下這些複合鍵,圖片是取自Canon官方,版權不是我的,我只是借用來介紹而已...

topleftcontrols

相機頂端的左側,是利用三個按鈕單獨及重複使用來定義六種功能,就是取代掉一般中、低階機的PASM轉盤。只要看到圖上有雙箭頭中間標示功能的字樣,就是要調整該項功能時,需同時按住箭頭所指的兩個按鈕才行。

toprightcontrols

相機頂端的右側、LCD的前方,按鈕相對少了一點,不過,獨立出FE-L這個按鍵讓我覺得很高興,這樣就不必和背後的『*』按鍵共用。如此一來,在用閃光燈時,我就可以用『*』來鎖定背景曝光值,然後利用『FE-L』來讓外閃做預閃鎖定主體曝光值的動作,相當方便!

rearcontrols

後面這個大轉盤Canon的用戶應該都很熟悉,只是他左上方的『On/Off』切換開關我覺得有點多餘...,應該很少人會不用這個轉盤吧?

rearcontrols-1 rearcontrols-2

這兩組按鈕是在機背LCD左側及下方的按鈕,剛開始使用最不習慣的就是這裡。使用許多功能時,都需要一直按住且配合前面的大轉盤才能讓你順利選擇選項或者瀏覽照片,真的是一整個無言...

雖然操作上有這麼多不習慣,但是逐漸適應之後也算還好。可是在其他方面來說,就真不愧是1系列的前代機皇,反應紮實迅速,對焦上面也讓我很放心。整體來說,雖然它是2004年9月21日發表的過時機種,但是依舊讓人有著滿滿的信賴感,的確不負盛名。

其實當初在想換掉5D的時候,的確曾一度把目光投向『真男人機』、『好爸爸機』的Nikon D3,再加上Nikon的AFS 14-24 mm F/2.8和AFS 24-70mm F/2.8真的很誘人,讓人很想採用雙系統算了。但是冷靜看看,其實自己並沒有很喜歡Nikon的調性(根據網路上的Nikon D3所拍出來的相片),再加上雙系統的負擔實在太大,所以放棄了這個想法。正好這時候大兔的價格也落到一個合理的範圍,我所要的,也不過是一個讓人值得信賴的機身而已,就這樣...我把大兔搬回家了...

下面幾張照片,就是小弟在過去入手的這一個多月來拍的照片,讓各位參考看看,技術不佳之處,還望各位多多包涵...

VX4L0076-2

VX4L0079

VX4L0084

pickup02

pickup07

pickup15

VX4L0397

最後,入手這台大兔還需要感謝三個人。一位是Sam兄,在我無法親自去取大兔時,很仔細的幫我驗機;另一位是kent大,雖然沒見過他的面,但是看了許多他的文章,尤其是有關大兔的,才讓我更有信心敗下大兔。最後,當然是可愛的老婆大人啦,沒有她的諒解和支持,現在我手上的應該還是5D吧...。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閃光燈的使用即使是在比較進階的SLR使用者來說,都不見得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當然,大家都知道直接打開閃光燈,朝著目標物/人打過去,這樣就可以達到補光的效果了。但是,要如何補的正確、適宜,卻是很大的一門學問。本來是想寫一些閃燈使用的文章,但是畢竟自己的閃燈使用經驗也還很嫩,對於各項打光、控光的技巧也不夠好,所以遲遲沒有動筆。但是還好昨天看到了一篇Canon官方的文章,仔細的介紹到了許多關於閃燈方面的知識和使用方式,所以介紹給大家,讓對閃燈有疑問的朋友,能多一點認識。

Canon:閃光的技藝

另外,還有一個網站是Nikon的英文網站,裡面也有教導一些該在怎樣的情境下拍攝的方式,也是圖文並茂,我也將連結放上來讓大家參考。

Nikon Imaging | The World of Nikon Speedlights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現今數位相機的戰國時代裡,就算百家齊鳴,依舊沒有任何一台相機是能夠面面俱到的。即使強如Canon EOS 1Ds MarkIII、Nikon D3之流,即使畫質、功能受到眾人推崇,但在攜帶性上面,仍舊是一個無解的難題。所以許許多多的DSLR愛好者,手上依然有著一台DC來彌補這樣的不足。不過,既然享受過DSLR帶來的畫質和操控性,在選擇小DC上面的時候,就不免綁手綁腳,面臨到這樣功能也沒有、那樣功能也沒有的窘境...當初我在選擇的時候,也是猶豫了好一陣子,最後在許多的評估和妥協下,選擇了Canon Powershot G7。

Canon的G7在發表之初的確背負了許多以往G系列的舊包袱,包括大光圈F/2.0、可旋轉式的LCD螢幕以及RAW檔拍攝的可能性。這些沒想到在G7發表出來的時候通通都不見了,因此也引起許多G系列舊用戶的討伐,認為是走倒退的路線。不過,不知道是不是犧牲掉一些條件之後,得到的是比起以往G系列更緊實、更小的機身體積,所以G7才進入了我選擇的清單之中,最後更選擇了它來當我的隨身機...

G7_01

六倍光學變焦以及IS防手振,提升了不少G7的實用價值。

G7_02

G7外觀的特點,就是有個控制ISO的轉盤,然後還有可以接上外閃的熱靴座,方便了不少Canon DSLR的用戶

G7_03

G7_04

G7_05

G7_06

G7_07

G7_08

G7_09

G7_10

G7_11

G7_12

G7_13

G7_14

G7_15

G7_16

G7_17

G7_18

G7_19

G7_20

G7_21

G7_22

G7_23

G7_24

G7接上外閃之後的樣子。接上580EX之後,G7是有點顯得頭重腳輕,如果有接套桶就比較不會,但是接上外閃這件事情,就可以方便許多拍攝場合,使用外閃來做許多閃燈的技巧,並彌補內閃出力不足的問題。

G7_25

G7在我的身旁使用也已經一年多了,我想我也應該有點資格來說說這台機器的優缺點吧!

首先,G7的好處當然前面已經說過了不少,包括六倍的光學變焦、IS防手振、緊實但輕便的機身(相對來說)、可外接閃燈,另外提供了高ISO 3200的使用可能(雖然會降低畫素),也讓一些昏暗的場合拍攝成為可能(沒攜帶腳架或不准用腳架),至於RAW檔雖然官方的使用上是無法拍攝的,但是在網友的合作之下,釋出了Hacker版的Firmware,讓RAW檔的拍攝與編輯成為可能,同時也改善了G7無法顯示剩餘電池電量的兩光功能。另外,相機還有內建ND減光鏡的功能(這在其他的相機有些也有),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彌補DC最小光圈往往不夠小的問題。

至於缺點,首先讓我使用上最感到苦手的就是快門遲滯的時間太長,常常會讓我有錯失畫面的感覺。比如說像拍攝行進間的新人就常常出現這種問題...根據DPReview的測試,G7的Half press Lag在廣角端約0.45秒,在望遠端約0.6秒;使用LCD取景的情況下,Half to full press Lag約0.12秒,整個從開始按下快門鈕到拍攝完成大約要0.7秒...這樣的確是慢了一點,不過,我沒和其他相機做仔細的比較,純粹是我個人的手感...

另外,光圈不夠大(尤其是望遠端)也是有點頭痛(F2.8(W)-4.8(T)),但這個可能是和整體體積妥協的結果,也是沒辦法。在拍攝出來的影像上,比較被我個人詬病的就是星芒太醜,讓我覺得在拍夜景時不夠好看。雜訊方面我個人最大的容忍極限是落在ISO 400左右,這一點也只能說是這種小CCD/CMOS的DC天生的宿命,希望未來科技更加進步能夠克服這一點吧!

以下是我個人在過去這段時間使用G7所拍出來的照片,請各位隨意看看吧!

2007_0321_114624[1]

2007_0322_123100[1]

IMG_0118

IMG_0119

IMG_0123

IMG_0137

IMG_0139

IMG_1277

IMG_1286-1

IMG_1290-1

IMG_1296

IMG_1305

IMG_1324

IMG_1258-Edit-1

IMG_1265-Edit-1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剛過完農曆春節,接下來最讓人期待的民俗活動莫過於『北天燈、南蜂炮』了,每年這兩個活動都會吸引上萬的民眾前往,許多攝影愛好者也都會齊聚一堂來參與這個盛會。由於地處北部的關係,所以小弟有幸拍過兩場平溪天燈,雖然兩次都讓我有種『攝影愛好者大拜拜』的感覺,但是看到冉冉升起的天燈時,心中還是充滿了感動...。所以小弟雖然不才,但是還是願意將拍攝天燈的個人心得貢獻出來,給今年想拍天燈卻沒經驗的朋友一點參考,也希望各位先進能不吝給予指教。

Tenden09

出發前的準備當然是最重要的。相機是一定要的,電池和記憶卡(或底片)請準備足夠,三腳架和快門線也都是不可或缺。至於鏡頭焦段和種類則要看您想要拍攝的照片型態而定。一般來說,以大光圈標準或中望遠焦段的鏡頭為主。會選擇大光圈鏡頭是因為放天燈的現場是光線比較暗的,而且拍攝時時常需要夠快的快門來凝結天燈的動作,所以大光圈鏡頭會比較有利。至於標準或中長焦段的鏡頭(大約24-70這一種的鏡頭,以FF來說),是因為就我所知放天燈的場地有制高點位置的拍攝地點通常和施放天燈的位置有一點小距離,以這樣的焦段鏡頭比較合適。但是這個選擇方式並非絕對,也和您要拍攝的主題以及所佔的位置有關係...不過,光圈大的鏡頭是一定比較吃香的啦!另外,其他的物品,像是板凳(因為現場要等很久)、禦寒衣物(通常山上晚上都很冷)、塑膠袋或雨衣(幫相機和自己擋雨),這些都可以先考慮一下,可以的話,就帶吧!

o1513593193
(大光圈的鏡頭還是比較吃香的啦)

IMG_6190
(這種『腳架陣列』的場景,每年現場都可見)

準備好之後就可以出發了。請記得當天一定人很多,結伴而行會比較好,因為好佔位置也好互相有照應(比如說:上廁所、買東西吃...),而且請切記早點到才能有比較有利的位置!下面小弟就用實際的相片來介紹幾種常見的拍攝技巧,讓各位參考參考。

IMG_6245

Tenden17

IMG_6241-1

最簡單的拍攝方式,就是像上面這三張一樣,拍攝天燈在天空飛舞凝結的畫面,要訣只有一個,就是快門要快。一方面這樣才可以凍結飛行中天燈的畫面,另一方面如果是手持相機的話(因為像中間那一張仰望天空拍攝的方式,多半是天燈飛上天後,趕快將相機從腳架上取下來後拍的),可以減少手振的情況。因此,高ISO以及大光圈便是您的救星。只要把握住這個原則,大概就一定拍的到。

Tenden10

IMG_6268

再來說的就是常見的火焰式拍攝法。這種拍法其實也很簡單,就當天燈釋放時,相機架在腳架上,然後B快門按住不放就可以拍到啦!測光上面就看您希望現場場景比較暗或比較亮,將ISO值酌量調低。另外各位可能也注意到上面這兩張照片火焰的粗細程度不一樣,這個和拍攝煙火的原理一樣,光圈的大小可以控制火焰的粗細,端看拍攝個人的取捨來決定了。

IMG_6265

IMG_6294-1

第三種方式便比較麻煩一點,可以利用三種方式達成這種照片:黑卡、重複曝光以及Photoshop。這種拍攝方式主要是要讓整個畫面都有充滿天燈的感覺。因為最前面提到的第一種拍攝方式常常會因為大家同時施放天燈的關係,造成天燈都聚集在畫面的某一部份(比如中間或上面),所以如果要讓整個畫面都有天燈的感覺,就需要這第三種技巧來彌補。

使用黑卡來照出這種照片的方式,一樣也是要利用到B快門。在天燈準備施放的那一瞬間按下B快門之後,請將黑卡在鏡頭面前以迅速的手法打開及遮住鏡頭。如果您要造成天燈有點流動的感覺,打開的時間稍微稍微長一點點(真的是長一點點就好,不要太久),如此您就會得到上面那一張照片的效果;若您要單純凝結住各個位置高度的天燈(如同第二張),黑卡打開鏡頭的時間就要很短...,這可能要一點訓練才能夠照得完美了。

至於有重複曝光功能的相機最幸福了(如Nikon、Pentax),您便不必如此辛苦的搖黑卡,只要設定好重曝的張數,按下快門就可以啦,拍攝的方式如同最前面的第一種方式即可。

如果您的相機沒重複曝光,又沒帶黑卡或不會搖黑卡,最妥當的方是就是用Photoshop了。只要您用最前面的第一種方式,在同一次施放天燈的過程之中拍下不同高度的天燈照片,回家將兩張照片用Photoshop疊在一起,然後把上面圖層的那張照片疊合方式選擇『screen』...恭喜您,您也可以很完美地完成這一種的照片啦!

IMG_6358-1

以上便是常見拍攝天燈的三種手法,先前小弟還曾經在PFC上面看到一位攝友使用魚眼鏡來表現天燈,可惜他的照片連結已斷,無法在此分享給大家連過去欣賞。小弟技術不如人,只有想到以上這三種技巧...如果還有前輩高手有更好的方法,希望有以教我,在此小弟先謝過了。

參考文章:
天燈高飛、幸福十分
幸福‧展翅‧天燈飛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在攝影界流行的一個名詞『糖水片』,完全不出我意料之外的,又成了大家的箭靶,看起來似乎是受到『萬箭齊發』式批評...

我們先看看『糖水片』這個名詞引起熱烈討論是怎麼來的?主要是今年夏天大陸攝影界發起了一個『糖水片座談會』(GeorgeC評注:連這個都可以發起座談會,真是...),主要的內容是在批判這種糖水片的存在以及為何會有糖水片,另外,與會的一名蕭沉先生也曾在他的部落格上面寫了一篇『什麼是糖水片?』,我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先去看看這兩篇文章,就可以先比較瞭解這件事的前因後果...

當然,隨後在台灣的網路上面,隨即也開始了探討『糖水片』的聲音...首先,在DCView的部落格上,過路的莊老師寫了一篇『你今天拍「糖水片」了嗎?-- 閒話攝影(2)』隨即在Mobile 01網站上面引起一陣大部分撻伐的聲音(原討論文串:[##攝影好文分享##] 你今天拍「糖水片」了嗎? - 閒話攝影),後來DCView上面的Lightmare也寫了一篇文章『糖水片的是與非』來探討這件事情,看起來討論糖水片的風氣,正是方興未艾...(我也算其中的一份子啦,呵呵!)

不過,在這種討論糖水片的是與非之中,我想知道的,是為何會引起這種糖水片的討論?明明大家不過就是拿著相機,把自己喜歡或感興趣或工作或...等等其他一大堆的原因,然後把影像紀錄起來的一個動作,為何會引來這麼多迴響和省思?

說到底,還不是為了『藝術』這兩個字的定義?根據網路上Wikipedia的解釋:『藝術迄今還沒有公認的定義。通常認為,藝術是人類以情感和想象為特性,來把握和反映世界,表示對世界及自身,對二者關係的看法的一種特殊方式。其通過審美創造活動再現現實和表現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實現審美主體及客體的相互對象化。通俗的說,藝術也就是人的知識、情感、理想、意念綜合心理活動的有機產物,是人們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現。因為人類的某些經歷是難以用言詞來表述的,為了表述這些深存在內心的最強烈的感情和思想,我們就使用一種稱之為藝術的更敏銳、更精巧的語言。』(原文請按此)這段話說的真是不能再好了,藝術既然沒有成法,只是依照創作者(人類)對於物象的情感與想像的表現,那麼,任何的表現都可以說是『藝術』了,差別僅在於『小眾』或『大眾』之分。今天我拍我的家人,或許我和我的親友看起來很有感覺,對我來說,那說不定就算是『藝術』,而非『糖水片』;但是拿去給與我風馬牛不相及的人看了,或許會認為是再普通不過的生活照了...若換成畢卡索的名畫,或許對我這種『畫作白癡』的傢伙來說,和小孩塗鴉沒有太大的區分,可是大眾之間就是有不少人欣賞他,在拍賣會場中可以引起眾人側目的作品,這可就算是屬於大眾認可的『藝術』。所以既然這只是人類對於自身感情和思想的產物,何必要以下指導棋的心態來批判他人呢?

或許許多人認為現在大家常常一窩蜂去拍同樣的東西:美少女、民俗活動、旅遊風景...,照出來的也都差不多,沒有任何創新,但是在現今這個DSLR及DC氾濫的年代,影像大量的出產,加上網路快速的傳播,這種情形本來就很難避免。相片的構圖在絕大多數的情形下也有一定的成法,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完全打破這個框框,再加上...並沒有每個人相機買來都是想要成為大師的,相機的重點是,買來之後能夠拍的高興,記錄下自己心動的一刻,這才最重要,不是嗎?很多佳作,都不是在刻意而為的情況下拍出來的,如果我們每次出去拍照,都要想著:『我這樣是不是又拍出糖水片出來了?』,我看,快門應該很難按下去吧?

其實如果仔細的看前面提到的『糖水片座談會』這篇文章中,會發現到他們其實還是有所收斂的。其中莫毅先生有提到:『我和蕭沉抨擊的絕對不是大量的愛好者,而是像這些國家養著他們、商業人士捧著他們、拿這些東西去騙人的職業攝影師。對於普通的攝影人,其實還有很多的快樂存在,因為這裡有一個技術的難度,對於相機對於攝影語言的駕馭。當他完成一張也能做到所謂「大師」那樣「難度」的照片時,他的快樂是一種單純的超越了自己的技術的快樂。但「風光大師」如果也只是追求這種快樂就太簡單了。並且如果這一超越的快樂還建立在讓大自然裡的一切失去常態的可辨認的樣貌中,其快樂也是殘忍的!尤其是還拿著這種東西出來抬高自己時。』但是,如果照這樣的定義的話,其實也不必搞得這麼大了,因為這樣其實針對的只有『職業攝影師』或者所謂的『大師』而已。不過,卻也因為大眾草率的定義『糖水片』的關係(就像草率的濫用『M型社會』一樣),搞得這樣風風雨雨出來,何必呢?

就醫學的觀點來看,『糖水』沒事喝多了,當然對身體不好;但是『糖水片』拍多了,會有損於自己的思考嗎?我覺得倒是未必!快快樂樂的攝影才是相機應該帶給人們的感受才是。那您問我有沒有拍過糖水片?能不能貼幾張來看看?有啊!我整個部落格都是,部落格最上面的Banner就是最明顯的『糖水片』呢!還好我不是大師...呵呵!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話說最近我的一位朋友到蘭嶼遊玩,在一片蔚藍的海洋浮潛之際,突然發現有一艘沈船。我朋友基於好奇心潛入一探究竟,發現船上並沒有什麼金銀財寶可撿,正當失望之餘,發現船上有間房間堆了五、六十個一樣的箱子,朋友一心想著這東西實在很奇怪,但由於一個箱子重量高達3KG以上,於是只能冒著生命危險隨手取了一個,帶回來台北請我看一看...

IMG_01

撿回來的就是這個箱子,本來上面佈滿了青苔還泡過鹹水,但是一番清理之後箱子還是很新!(實在是有夠虎爛的啦...:P)

IMG_02

IMG_03

箱子沒上鎖,逕自打開。哦?居然還保存得相當完整,連保護用的保麗龍都有...

IMG_04

將保麗龍除去,看起來像是Canon鏡頭的尾巴。

IMG_05

沒想到居然是Canon失傳已久的EF 200mm F/1.8 L USM

IMG_06

鏡頭的前端用皮套保護著,不過,這也是鏡頭蓋...

IMG_07

脫下皮套之後的樣子。

IMG_08

兩者分離後,可以看到皮套的底部有個圓盤狀的東西,這就是卡在鏡頭前方內圈的部分,然後配合皮套,變成一個超大的軟質鏡頭蓋。

IMG_09

從正面看,深邃的大眼睛

IMG_10

再近看一點...

IMG_11

IMG_12

先把套在鏡頭前方的遮光罩除下,露出Canon的紅圈圈橡皮筋,果然是正貨!^^

IMG_13

IMG_14

側面佈滿了許多開關,大概Canon的白鏡都有同樣的情況吧!就連這支沒有IS的EF 200mm F/1.8 L USM都這麼多,我不敢想像新的EF 200mm F/2 L IS USM會有多少開關了...

IMG_15

凡是L鏡都會有獨特的編號,這支是UJ開頭的...嗯...的確有點年紀了...那年,Windows 95才剛準備開始賣...

IMG_16

我們來看一下遮光罩,遮光罩連接鏡頭的方式是用遮光罩內側有一些突起的部分卡住鏡頭,然後再旋緊圖中黑色的螺絲,這樣來固定鏡頭的遮光罩的。

IMG_17
來吧!指揮艇組合...喔!不!是遮光罩和鏡頭組合...這種氣勢,小白IS是比不上的...

IMG_18

IMG_19

IMG_20

望進妳那深邃的大眼睛,是不是很誘人呢?^^b

拿到這支傳說中的神鏡,本來是應該好好地去拍一下的,不過最近實在是沒時間,所以就在拍開箱照的時候,順手拍了幾張,請各位看官就隨意看看吧!想看更多這支鏡頭拍出來的照片,後面會附上幾個網址給大家連過去自行欣賞,小弟如果接下來有空拍了些還可以的照片,會慢慢補上的。

IMG_21

IMG_22

IMG_23

IMG_24

接下來這幾張是我朋友幫我拍的照片,算是幫忙補齊一些我沒拍到的部分

IMG_1040

IMG_1029

IMG_1031

IMG_2922

以下是Canon原廠網站有關EF 200mm F/1.8 L USM的原始資料,我轉貼過來讓大家參考,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連結下列的網址去看看囉!

Canon Camera Museum - EF200mm F1.8L USM

EF LENS | EF200mm F1.8L USM

main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自從Canon宣布新一代的G系列G9出來之後,舊的G7用戶對於Canon的『沒誠意』有不少的怨言...總而言之,就是覺得G9做的到的事情,沒道理G7是不能做的,包括最重要的RAW檔拍攝,以及之前所欠缺的電池電量顯示。不過,這一點在眾多網友的努力之下,總算有了方式可以開啟被Canon封住的G7封印,以下小弟就整理一下在網路上所看到的方式給大家參考,使用G7的朋友們在高興之餘,也別忘了給這些辛苦的網友們一些掌聲喔!

請各位依照下面的指示來做:

首先,請將電池充飽電,免得過程失敗。

接著,我們要檢查您手中G7的韌體版本,目前這個方式僅適用於1.00I版,如果您手中的非1.00I版本的G7,只能等待有沒有新的方式來更新囉!

1-1. 開啟記事本,直接另存新檔(不需要任何內容),儲存後將檔名更改為『ver.req』
1-2. 將ver.req這個檔案複製到SD卡的最上層目錄,請勿放在任何資料夾之下
1-3. 將SD卡插回G7後,按相片播放鍵開機,按住SET同時按DISPLAY,此時就會顯示出您手中G7的韌體版本了

如果您是1.00I版的網友,恭喜您,請接著下面的步驟做吧:

2-1. 首先要下載這個壓縮檔(請按右鍵另存新檔)
2-2. 解壓縮出來兩個檔案,分別是『DISKBOOT.BIN』、『PS.FIR』,一樣將這兩個檔案複製到SD卡的第一層目錄
2-3. 同樣將SD卡插回G7,按播放鍵開機,再按MENU,在最左側的目錄分頁最下面有Firm Update的選項,請按下SET鍵
2-4. 這時G7問你要不要從1.0.0.0升級到1.0.1.0
2-5. 請再次確定您的電池電量是足夠的,然後按下OK,等待的時間並不會太久的。
2-6. 等到LCD中上方出現電量圖案,右下出現電池剩餘%數,表示您已經成功了!
2-7. 此時便可以半按快門鈕,伸出鏡頭,進入拍照模式
2-8. 不過不是這樣就可以拍出RAW檔的。此時請按一下左上角的Print鍵G7,LCD下方出現『DEFAULT SCRIPT』和『ALT』,再按MENU就會出現各項新功能選單
2-9. 選『RAW parameters』,按SET,選『Save RAW』,按SET開啟,好了就退回拍照模式
2-10. 退出來後,請再按一下print鍵G7,終於可以開始拍RAW檔了!

這個程式僅為外掛,因此原來的韌體選單等等都沒有碰到,因此不會更改到任何介面。但也因為是如此,所以每次關機後都必須要重新掛上去才行(重複上面2-3~2-10的步驟)。很麻煩,是嗎?不過有方法可以讓您每次開機都掛上去的,方法如下:

3-1. 在LCD下方出現『DEFAULT SCRIPT』和『ALT』時,按MENU出現新功能選單
3-2. 選『Debug Parameters』的選項,進入子選項中選擇『Make Card Bootable』
3-3. 將G7關機,取出SD卡後,把SD卡上面的『Lock』鎖起來(放心,拍照時照片依舊可以寫入的)
3-4. 將鎖住的SD卡插回,下次開機就會自動載入了。

不過要提醒的是,用這種自動載入的方式,每次按電源鍵開機時,鏡頭並不會自動伸出,必須要再半按快門鍵才可以開始拍照。

另外注意的是,此法支援FAT16的格式而已,因此SD卡最好是2G以下,如果是2G以上的朋友,要重新Format記憶卡為FAT16的格式,並且使用64KB的叢集才行。

如果您想要看原始DPreview的討論,可以連結到:
http://forums.dpreview.com/forums/read.asp?forum=1010&message=24923757

如果您想知道詳細的新選單,可以到下面的連結研究:
http://scratchpad.wikia.com/wiki/CHDK/HDK_firmware_usage

不過,不是可以拍RAW檔之後,一切就結束了,RAW檔必須要能夠打開、要能夠使用才行。大凡新的機種出現後,RAW檔的支援性往往要等到程式改版之後才有比較好的支援,所以像G7拍出來的RAW檔,在先前也是不可能出現在各大解RAW軟體的名單上面的,所以必須要用一些方式來開啟才行。

開啟G7 RAW檔的方式:
4-1. 請依照上面2-8的方式,開啟新的選單
4-2. 選『RAW parameters』,按SET,選『RAW file prefix』,將RAW檔的開頭文字選擇為『IMG_』,方便我們接下來匯入JPG中EXIF的訊息。
4-3. 使用DNG4PS-2這個軟體來進行G7 RAW轉換為DNG的作業,DNG4PS-2可以在這裡下載,請注意一定要下載0.2.2 beta以後的版本才行
4-4 轉換過程如下圖所示:

圖片 1

首先先選取RAW及JPG檔所在的資料夾,兩者都放在一起才好將JPG中的EXIF資訊轉換到新的DNG檔裡面去

圖片 2

圖片 3

再選擇要輸出DNG檔的目錄

圖片 4

圖片 5

最後按下Convert就可以啦!

4-5 轉換完成之後,便可以如下圖一樣使用ACDSee、Photoshop等開啟檔案並且調整了!

圖片 6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1ds-front D3_1



其實說真的,小弟已經許久沒有注意相機界裡最近又什麼發展的情況了,連各大攝影網站都很少在進去爬文,感覺似乎已經跟攝影脫節了好久說...。連最近Canon新一代的機皇-1Ds MarkIII都是發表了兩三天之後,我偶然逛到DC View才見到的,看了看新聞稿,也不覺得新一代的機皇有何特殊的點讓人很驚豔,整個Canon新發表的新機新鏡,只有EF 14mm F/2.8 L USM II讓我有點興趣,原本期待的EF 24-70mm F/2.8 L IS USM則是都不見蹤影。

沒想到,就在Canon發表了兩三天之後,Nikon來個一記悶棍,一口氣發表了D3、D300以及AF-S Nikkor 14-24mm F2.8G、AF-S Nikkor 24-70mm F2.8G、AF-S VR Nikkor 400mm F2.8G、AF-S VR Nikkor 500mm F4G、AF-S VR Nikkor 600mm F4G等等新機新鏡,來勢洶洶。我們先來看看兩家機皇的比較吧:

   Canon EOS 1Ds Mark III Nikon D3
CCD感測器 

●36 x 24 mm CMOS sensor
●有效像素21.1mp

<th></th>●36 x 23.9 mm CMOS sensor
●Nikon方面稱之為FX(相當於傳統135底片大小)
●三種拍攝範圍FX 格式(36×24)、5:4 格式(30×24)、DX格式(24×16)
●有效像素數12.1mp像素

A/D轉換器 14 bit 14 bit 
對焦系統

●45點TTL對焦系統
●有19個十字對焦點,對應光圈2.8以上
●中央十字對焦點對應光圈4.0以上
●有26個輔助對焦點,對應光圈5.6以上
●TTL-AREA-SIR with a CMOS sensor
●AF工作範圍:-1.0 to 18 EV (at 23°C, ISO 100)

●新型Multi-CAM 3500FX對焦系統搭載
●51點對焦,其中有15個十字類型的對焦點,最大光圈5.6對應
●AF工作範圍: -1 to +19 EV (ISO 100, normal temperature)
●1005分割區RGB感測,並有新開發『景色認識系統』

運算系統 雙DIGIC III圖形處理器 新一代Nikon EXPEED圖形處理器
ISO ISO 100-1600可向上及向下延伸至ISO 50和3200 200-6400,並有提升至ISO 25600之可能!
連拍速度及張數

●1/500s 快門速度時可5 fps連拍
●45張Large/Fine JPEGs或是 15張RAW連續拍攝

●9張/秒拍攝速度(FX格式(36×24),5:4(30×24)時),大約11張/秒拍攝速度(DX格式(24×16)時)
●JPG可連拍64張(每秒9張連拍情形下)

觀景窗 視野率100%,放大率0.76 視野率100%,放大率0.7 
大小重量 150 x 160 x 80 mm、1205g 160 x 157 x 88 mm、1240g
LCD monitor ●3.0" TFT LCD
●230,000 pixels

●3.0" TFT LCD
●922,000 pixels
●170°可視角

其它

●支援LiveView功能
●支援CF、SD雙插槽
●啟動時間0.15秒,快門時滯約 0.055秒
●可透過WFT-E2A 無線傳輸,支援額外的 USB 儲存媒體
●支援CMOS除塵功能

●支援LiveView功能
●支援雙CF插槽
●啟動時間0.12秒,快門時滯約 0.037秒
●可經由無線電傳送器WT-4,跟個人電腦間進行影像的傳輸
●支援CMOS除塵功能

從小弟簡略整理的比較表看起來,很明顯Nikon是非常的希望這場機皇爭霸戰能夠順利地打贏。D3在各方面幾乎都大勝1Ds MkIII(除了沒什麼太大用處的畫素是輸了),另外從Nikon發表新鏡頭很明顯的看出,這次的新機新鏡都是衝著2008的奧運而來,希望能在新一代的相機版圖爭霸戰中找回過往的榮光。果然有競爭還是有好處的,以免Canon老是拿著跟前一代沒什麼差距的功能,然後換個名字就上路賣個更好的價格(像30D、40D也都是這樣),也可以讓Canon借這個機會好好反省,為什麼人家同樣有全片幅機,鏡頭功能也平起平坐,卻不必像Canon新一代的機身一樣,需要搭載『手動調焦』功能。

總而言之,我們消費者就靜觀其變吧,看看屆時D3上市的時候是不是真的如此強悍,如果是,就看Canon接下來如何接招吧!(不知道這次的IDs MarkIII會不會是Canon最短命的機皇呢?:P)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