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昨天在LDS club看到Kent大發表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主要是探討現行DSLR為何會出現偏移焦的問題(請注意,不是只有Canon才特有的喔!),內容相當簡單明瞭,討論串裡也有一些連結的網站有類似的討論。不過,因為Kent大是以討論串的形式來發表,所以整體會比較零散,在徵求他的同意之後,我將他的發表和回覆稍做整理,貼在我的部落格裡面,讓常為移焦所苦的單眼使用者瞭解一下為何會有移焦這檔子事出現...
-------------------------------
DSLR對焦基本原理
為何會有移焦?其實,深入瞭解DSLR的構造之後,就不會對這個狀況產生意外了...反倒會開始認為,移焦才是正常的,準焦反倒是異常的狀況...
先看看下面這張圖:
![OPTIC PATH[1].JPG](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farm3.static.flickr.com/2490/3787628122_bf1cea1036_o.jpg)
照片引用自:由光路的幾何關係來探討DSLR移焦的原因
在DSLR的對焦中,測光與曝光分別走上圖的三條路線
L1:光線從鏡頭到反光鏡,然後90度向上反射到五菱鏡內,接著再到拍攝者的眼睛
L2:按下快門之後,反光鏡掀起、快門簾打開,然後光線從鏡頭直射到CMOS,開始進行曝光
L3:光線從鏡頭穿透反光鏡中央的半透明區域,穿透反光鏡之後到反光鏡後方的副反光鏡,反射到下方的對焦感應AF SENSOR
通常測光的Sensor都在5菱鏡內側,所以L1路線也有測光的功能
所以
L1路線:進行測光+觀景窗觀看
L2路線:進行曝光
L3路線:進行對焦
理論上來說,完美的狀況是三條路線要等長(L1 = L2 = L3)。此時半按快門對焦,機身顯示合焦後,觀景窗內的影像應該是最清楚的,然後按下快門拍照、進行曝光,得到的照片可以看到對焦處是準焦的。
L1、L2、L3三條路線不等長
但是如果三條路線不等長時會怎樣?
L3不等於L2是最常見的移焦,就是在L3測焦路線上,對焦感應器確認已經驅動鏡頭,然後完成合焦動作,可是實際拍攝走的L2路線和L3測焦的路線不等長,使得拍出來的照片對焦處並不是最清楚的。
另一種就是L1與L3不等長,或L1與L2不等長,這時可能AF感應器合焦了,但是觀窗看出去是模糊的。這時候就算機身裝上裂像對焦屏在裂像對焦屏上把鏡頭轉到影像最清楚,可是拍出來照片卻是模糊的。
簡單的來說,只要是機械做的機身,內部所有的材質都是會消耗於磨損的,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不管是長期使用磨損,或是新機出場就調不準,都會導致L1、L2、L3三條路線不等長,以致於會有移焦的情況發生。
不過,就算L1=L2=L3,三者等長,還有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反光鏡稍微磨損歪一邊,假設在左邊對焦點L3=L2,可是右邊對焦點L3不等於L2,那就會變成左邊準、右邊不準。所以再專業的機身、再耐用的材質,反光鏡用久了,遲早都會磨損與產生誤差,進而導致三條路徑有些許的不同,產生不同狀況的移焦不準。
那麼反光鏡構造要多大的誤差,才會出現L1、L2、L3這三條路線不等長的情況呢?如果各位有嚐試過5D反光鏡用膠帶DIY調焦,就會發現在反光鏡背後頂住下降固定點螺絲的地方,只要貼上一片薄薄透明膠帶,就會讓機身對焦位置往前移...即使是那麼小的間隙改變,就會產生L1、L2、L3路線產生變化,這麼一來反光鏡機構用久了,只要有些微的磨損,產生三條路線不等長的問題肯定會存在。
所以為何我會說,移焦是正常的、準焦才是異常的?因為DSLR的構造,假使你的機身現階段有辦法達到每個對焦點都能L3=L2,長期使用下也會磨損偏移,導致L3與L2不等長。
其他導致移焦的因素
假設有一台超完美機身,L1=L2=L3,而且怎麼拍都不會磨損,這樣就一定不會移焦了吧?並非如此,這時候還要再加入另一個導致移焦的變因:鏡頭本身的準度。
鏡頭裡面的控制電路,本身有一個控制參數,自動對焦則是由AF感應器來驅動。若控制參數值有誤差,就會導致對焦前移或後移。
另一個考量就是這顆鏡頭的組裝公差,如果鏡頭本身組裝的公差比較大,可能光軸會偏移,這樣就可能導致這顆鏡頭出現某一邊的對焦點會比較不準。
再者還有機身的問題,AF Sensor也會影響到對焦的精準度。若對焦感應器本身的精確度比較差,也會導致L3路線誤判。比如說APS機身上的對焦感應器的面積就比較小,所以精準度相對的就比較差一點。有些機身對於不同光源下,對焦的準確度還會受到影響。
還有第四種變因,那就是鏡頭的本身的設計問題。例如:Canon EF 24-70mm F/2.8 L在廣角端的移焦、Canon EF 50mm F/1.2 L的縮光圈移焦,都是這一類的問題。
影響對焦準度的變因
所以,綜合以上論述,影響對焦準度的變因有:
1. 機身本身L1、L2、L3三條路徑到底等不等長,還有機身每個對焦點的L2等不等於L3,會不會有反光鏡歪一邊的情況出現...
2. 鏡頭本身的控制參數、組裝品質(光軸),還有鏡頭本身的原始設計問題。
3. AF感應器的精準度
把以上一堆變因加總起來,各位就會知道為何我說準焦是異常、移焦才是正常...很無力吧?
何以昨是今非?
那為何DSLR當初要用如此複雜精確度與耐用度不是很理想的反光鏡對焦設計原理?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是我知道的是,這個問題很久以前的底片機就存在了,當時公差或許更大(尤其是早期的L鏡,往往移焦程度都是比現在大),但是多數人都是洗成4X6照片,所以看不太出來問題。
可是到數位時代,此問題越來越明顯了:
1. 電腦LCD越來越大。從以前的15吋,現在都升級到22~27吋、甚至30吋。準與不準,根本不用一比一看,只要放到全螢幕就看的出來了。
2. 機身的畫素越來越高。畫素越高,一比一看原圖的時候,對於準焦的要求更高
3. 大光圈鏡頭成為風潮。F/1.2~1.8的鏡頭成為潮流,大光圈拍攝加上高畫素機身,準與不準,會讓照片看起來有如天堂與地獄般的差別
4. 數位拍攝量大。以前底片機時代,底片和沖洗照片的價錢來平均計算,大概每按一下快門約10元,所以大家都是很節省的在拍照。現在數位攝影往往一天的拍攝量,可能是以前底片機一年的拍攝數量!所以以前的老式反光鏡設計與對焦系統,在大量使用下的耐用性、磨損程度、損耗後的精準度,都變成一大考驗,以往的設計似乎已經無法負荷數位時代大家大量拍攝的習慣。
未來徹底解決移焦的方式
唯一可以肯定的一點,如果要徹底解決移焦問題,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去掉反光鏡與快門簾,把三條路線不等長的問題廢除,這樣一來測光、測焦、曝光,通通都採用同一條路線(L2)。唯有這樣,才有辦法徹底解決DSLR對焦不準的問題。所以目前最簡單的解答就是Live View,在Live View的機身上,找一顆肯定移焦的鏡頭,只要透過Live View來完成對焦(不論用自動、手動對焦),拍出來的照片哪一張會不準?這就是因為Live View已經捨棄L1、L3路線,讓測光、對焦、曝光統一都用L2路線,透過相機LCD調整鏡頭到最清楚畫面,肯定拍出來也會是最清楚的。
但是,這還是一條很漫長的路...因為要統一改走L2路線,要克服很多問題:
1. 使用CMOS的對焦速度太慢(現在Live View的速度依然不夠快)
2. 移除快門簾,要CMOS本身的設計改變,加入電子式快門
3. 要移除光學觀景窗、改用電子觀景窗,必須要讓電子觀景窗如何做到類似光學觀景窗的性能,才能讓專業使用者接受。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Canon 5D Mark II...

我們先來看看5D II有什麼特點好了:
* 35mmフルサイズ・約2110萬畫素CMOSセンサー (35mm相機全片幅規格的CMOS感測器,搭載2110萬畫素)
* 高精細・高速畫像處理 次世代映像エンジン「DIGIC 4」(使用新世代的處理器『DIGIC 4』)
* 常用ISO感度100–6400、拡張ISO25600(感光度在ISO100-6400之間,可以最大擴張到25600)
* 最高約3.9コマ/秒の連寫性能とUDMA対応(每秒約3.9張的連拍性能,應該是在最大的畫素使用下吧!)
* 視野率約98% 明るく見やすい高倍率新ファインダー(擁有視野率98%、高明亮度的View Finder)
* 高速・高精度9點+アシスト6點 AFセンサー搭載(擁有高精度的九點對焦點以及六個隱藏的輔助對焦點)
* EOSシリーズ初フルHD動畫撮影機能搭載(EOS系列首度搭載HD影片攝影功能)
* 3.0型約92萬ドット・クリアビュー液晶(機背為3吋九十二萬像素的LCD搭載)
* さらに進化した先進のセンサーダスト対策(更加進化的除塵系統)
* 快適AFライブビュー撮影機能搭載(有搭載Live View功能,也可以在此模式下自動對焦)
* レンズ周辺光量補正機能(對鏡頭周邊失光的情況可以做補正的效果)
* オートライティングオプティマイザ機能(自動輔助照明優化系統)
* 防塵防滴機能の向上(更加強的防塵防滴功能)
好吧,不知道各位關心5D MarkII消息的朋友們有什麼感想,老實說,我的感想是:『CANON!妳是來搞笑的啊!』,分明就是一個不上不下還搭載許多雞肋功能的相機...打算再騙一次錢...
先看到最顯眼的2110萬畫素的功能好了。實在感覺不到這有什麼優勢,因為就我個人來說,處理1600萬畫素的大兔RAW檔,沒有高檔的電腦,根本是很吃力的工作,2110萬畫素...是要逼使用者一起升級電腦,是吧?還好有支援sRAW1(3861 x 2574)、sRAW2 (2784 x 1856),要不然真的是一項對電腦及記憶卡容量的大挑戰。
再來要批的就是那不長進的對焦功能,和5D一樣是九點十字對焦加上六點隱藏對焦點,也只有中間是F/2.8的十字對焦點,其他都是F/5.6。看起來雖然官方說法是高速‧高精度,但是我看可能也不過是原有5D的對焦系統稍微改一下就丟出來的東西,這樣一來就完全不會是現有1系列的對手,本來還期望他的對焦系統能稍微向1系列看齊的說,這樣一來就讓我一點興趣都沒有了...
另外,流出來的資料之中,還無法判斷新的5D II反光鏡組是否依舊是和5D一樣脆弱,5D用戶們心頭最痛的反光鏡噴出以及反光鏡組磨損導致對焦系統不準的兩大問題,是不是能在新一代的機器之終獲得解決?老實說,依照Canon過去不良的紀錄來看,我沒把握...
這些眾多規格裡面比較吸引我的,大概就是ISO值可以擴充到25600以及機背的LCD是三吋九十二萬畫素,其他的真的是可有可無。或許有些人對於錄影功能會覺得有需要,這點就是比較見仁見智了。至於鏡頭周邊失光補正,這可以在DPP裡面完成;除塵功能可以自己來清潔,都並非是十分吸引人的賣點,因此這次5D II的表現,截至目前為止,只能說叫人失望...
接下來5D II的考驗,就是畫質了。除非在畫質上面有著重大的突破,否則5D II最後可能也是陷入與對手價格戰的泥淖裡面,最後5D II的地位,就絕對沒有當年的5D一樣那麼崇高。看來,對Canon的期望,只能盼它能在新一代的1系列上有沒有劃時代的突破了,否則在接下來的全片幅戰國時代裡,恐怕Canon的版圖保衛戰會打的異常的辛苦的。
參考資料:
Canon日本官方網站:EOS 5D MarkII
EOS 5D MarkII Special Site(可以看到一些實際拍攝的照片和影片)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上一篇『神鏡傳奇再現?-220IS全台首發開箱』之後,一定有許多人很好奇兩代200mm的鏡頭之間,到底存在著些什麼樣的差異?當然,我們十分期待kent大詳細的測試以外,趁著220IS還在小弟手上之時,也來做個簡單的PK戰,同時,小弟會稍做一些主觀上使用的心得分享,最後,還會來個測試,看看大家能不能分辨出前後代兩鏡所拍出的照片呢?
首先,是規格上面的比較:(綠色部分表示為較優勝的規格)
|
EF 200mm F/1.8 L USM
|
EF 200mm F/2 L IS USM
|
構成鏡片
|
10群12枚
|
12群17枚
|
最短對焦距離
|
2.5m
|
1.9m
|
最大攝影倍率
|
0.09倍
|
0.12倍
|
濾鏡大小
|
內藏式48mm
|
內藏式52mm
|
最大直徑x長度
|
Φ130 x 208mm
|
Φ128 x 208mm
|
重量
|
3000g
|
2520g
|
防手振效果
|
無
|
約五級防手振
|
鏡片組成示意圖 |
 |
 |
MTF |
 |
 |
我們的確可以看到,在規格上面220IS是較為優勝的。就鏡片的組成來看,220IS也成為繼小小白和小小白IS之後,第三支在200mm以內鏡頭有著螢石的存在,的確相當特別。不過,設計上面也可能因為有著防手振的機構存在,因此鏡片也較218為多,依照『多隻鏡片多個鬼』的講法,這點對220IS或許在畫質上或抗耀光鬼影上面會有所影響呢?至於MTF,大概看起來218的MTF是很驚人的,只有在邊緣的畫質才有往下掉的趨勢;而220IS卻是有點起伏,似乎刻意在邊緣的部分有加強的感覺...
我們把218(左)和220IS(右)放在一起做外觀的比較看看吧!




接下來是個人這幾天對220IS的粗淺使用心得。
就上圖的這幾張照片來看,其實兩支鏡頭的外觀是差不多的,不過,重心上面卻是有所不同。218比較前面,220IS卻是比較後面,這樣對於手持拍攝來說感覺會有差異。我個人是認為,因為218重心較前,而且它的腳架環也是在前面,所以一手握持大兔,一手扶著218的腳架環,這樣對我來說比較順手。但是,如果只用右手拿著大兔加上218,會因為力矩的關係變得較為吃力。
再來,就使用上面來說220IS的對焦距離從218的2.5m縮減為1.9m,讓它在室內拍攝的實用性大增,不需要和被攝者距離很遠即可拍攝,對於狹窄的室內是一大福音。另外,我也不得不稱讚『五級防手振』的實力,雖然我自己是沒有實際測測看到底有沒有達到『五級』的程度,但是就我個人的感覺是絕對有超過小白IS在200mm端的表現。當我半按下快門,那種在觀景窗出現的影像『凝結感』,真的是會感動到流淚啊...終於,可以治好我這手抖的毛病了...嗚嗚...
不過,有一個220IS的小缺點是我覺得比較礙眼的,就是因為它的腳架環比較接近鏡尾,所以收納時前面的皮質鏡套並不會像218一樣,把腳架環也包起來。一方面少了保護的腳架環會比較有可能碰撞到;另一方面收納時,腳架環感覺會和鏡套有點『卡卡』的,感覺比較不俐落。不過,這點可以說是我個人在『雞蛋裡挑骨頭』啦!
最後,小弟貼上五張照片,分別是218和220IS所拍攝的,每一張大圖之中我都會擷取三個地方1:1的局部原圖讓各位看看細部。拍攝的時候因為光線比較不足,ISO拉的比較高,再加上小孩動來動去,可能會有點脫焦,就請各位包涵包涵了。小弟先不公布答案,讓各位猜猜看各是哪支鏡頭所拍攝的?試試看您的眼睛是否如此銳利喔!
以下是拍攝時大約的狀況:
地點:家裡
背景光源:日光燈
機身:Canon EOS 1Ds Mark II
白平衡:AWB
拍攝檔案:RAW,進DPP轉JPG,銳利度+5、Picture Style使用Protrait,DPP本身未做除雜訊的處理
ISO:第一、五張使用ISO 800,其餘為ISO 1250
拍攝光圈:均用兩支鏡頭之最大光圈拍攝
閃燈:580 EX開啟
第一張

第一張局部1:1裁切



第二張

第二張局部1:1裁切



第三張

第三張局部1:1裁切



第四張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DSLR的市場競爭越趨白熱化,各家新銳的DSLR也跟著不斷推出,但是價格卻不斷地下修。這樣的競爭為消費者們帶來了更好更便宜的產品,的確是好事一件。但是對於初次想要進入DSLR世界的新手,尤其其中有著眾多『孝子、孝女』的新手父母們來說,光是眼花撩亂的DSLR產品就已經不知所措了,後面還有許多鏡頭、閃燈的選擇更是令人頭大不已。
小弟因此在前年寫了一篇『新手父母選購DSLR建議』,希望就是能為迷惘的父母們提供一點方向。但是隨著產品汰舊換新的時間加速,過往的推薦似乎也比較不合時宜了,再加上小弟為人父也一年有餘,在小孩子的拍攝方面也有所經驗,因此可以有一點不一樣的心得給大家分享,希望能給大家一些比較實質的幫助。
以下將分三大部分來介紹:
一、機身:機身的重點在於ISO值,因為小孩子在一歲以內活動的範圍常常是室內,光線相對屬於比較不足的地方,所以高ISO的實用程度就很重要。當然DSLR相對於一般的數位相機來說,高ISO方面本來就是有著相當大的優勢的,只是各家的程度會稍有差別。一般的通則來說大概都是:片幅大、新世代的相機,高ISO的純淨度比較好。另外考量到許多父母是初次接觸,所以推薦的機種以初階的產品為主。
Canon系統:目前最新的入門機莫過於Canon EOS 450D了。它擁有CMOS除塵的功能,也有著體積小、重量輕的優勢,再加上可延續目前許多DC使用的SD卡,對於剛從DC踏入DSLR的領域來說,相對省了一筆開銷。另外一個就是他擁有LV(Live View)的取景方式,也是跟過往DC的拍攝方式一樣,所以我想接受度應該也是滿高的,依照目前兩萬多的售價來說,應該算是還不錯的。當然,往上一兩級目前還有40D及5D可供選擇,就看預算以及喜好程度是否有達到這樣的水平了。另外,如果有熟悉DSLR的友人可以幫忙,目前二手市場之中前一代的EOS 400D也是不錯的選擇,同樣有著CMOS除塵的設計,二手價落在15000~20000之間,比較起來C/P值更高,是可以考慮的一個方式。
Nikon系統:Nikon這個等級的機身選擇在我看來相對多了不少。有D40、D60、D80可供選擇,如果只是想先使用看看的使用者,其實D40的六百萬畫素是相當足夠的,但是當然機身的功能也比較陽春。D60則提供比較高的畫素(1020萬),另外還有CCD除塵的功能,可以讓不諳清潔CCD的新手們比較放心。D80則是提供比較高階一點的機身以及功能,比如對焦系統是採用Nikon Multi CAM 1000,對焦點有11點可以供選擇。另外,Nikon這幾台機身都使用SD卡,同樣也是可以讓DC升級上來的朋友續用,也是可以節省一些預算。
Sony系統:Sony自從淌進DSLR這漟渾水之後,在機身這塊市場展現攻城掠地的企圖心。A100可說是小試身手,今年度截至目前為止A200、A300、A350這幾台中低階機身以破壞式的價格逼得C、N兩大龍頭必須正視這個對手。而且A300、A350除了有LV的功能以外還有翻轉式LCD功能,讓取景時更方便,這對於拍攝周歲內常常在地面上活動的小孩來說,父母可以因此省下不少做高難度拍攝動作的力氣。此外,Sony的DSLR都有著機身防手振的功能,讓每一顆安裝在機身上的鏡頭都自動擁有防手振的功能,這也算是一大利多。
Pentax系統:相較於其他家過往這段時間的精彩表現,Pentax的表現就相對低調很多。目前入門初階機是由K200D來擔綱,也是有著機身防手振、CCD除塵以及SD卡使用等等的優點。此外,使用三號電池這點對於某些使用者來說可以算是一個好處,取得容易且可以與閃燈共用,不過,電池的續航力可能就相對會比較差一點,這倒是要事先想清楚的。
其他系統:其他的系統我可能無法做出什麼介紹,因為使用者相對比較少(如Panasonic系統)、或者我個人不喜歡(如:Olympus系統,是因為不喜歡他的4/3片幅)、或者跟其他家根本就是一樣的(如Samsung系統),因此我就不多介紹了。
二、鏡頭:鏡頭的選擇以也是要以常常在室內使用為前提來選擇,那麼大光圈應該就是必要的,而需要大光圈就不得不提到定焦鏡。在寶寶出生後一段時間,因為活動範圍常常在床鋪上面,所以以135片幅中50mm左右的焦段算是比較好用的,換算在APS-C的片幅上,就要選擇在30mm左右的焦距才行。但是事實上,等小孩稍大之後,各個焦段其實都很好用,依我個人的經驗,最常用的焦段(以135全幅來看)是50mm、85mm以及135mm,也就是在中、望遠這個焦段附近。此外,父母們也可能帶著小孩去旅遊,這時候也或許需要一支稱職的旅遊鏡,可以同時拍遠、拍近又不至於在已經大包小包的嬰兒用品之中增加出遊的負擔,這種高倍變焦的旅遊鏡在目前也是有著相當市場的需求的,因此也可以準備一支來使用。
以下我就用條列式的方式列出各家我推薦的鏡頭,各位可以依照預算及需求來取捨看看。
Canon系統:
原廠定焦鏡:
初期EF 28mm F/1.8 USM或EF 35mm F/2(當然要選EF 35mm F/1.4 L USM我也是沒意見,可是很貴)
中期EF 50mm F/1.8 USM或EF 50mm F/1.4 USM及EF 85mm F/1.8 USM(替代高價方案:EF 50mm F/1.2 L USM及EF 85mm F/1.2 L USM)
副廠定焦鏡:
Sigma 30mm F/1.4 EX DC HSM(副廠的定焦鏡選擇少)
原廠變焦旅遊鏡:
EF-S 17-85mm F/4-5.6 IS USM-選擇一
EF-S 18-55mm F/3.5-5.6 IS USM加EF-S 55-250mm F/4-5.6 IS-選擇二
EF 24-105mm F/4 L IS USM-選擇三
副廠變焦旅遊鏡:
Sigma 18-200mm F/3.5-6.3 DC OS HSM(有鏡頭防手振功能)
Tamron AF28-300mm F/3.5-6.3 XR Di VC LD Aspherical [IF] MACRO (Model A20)(有鏡頭防手振功能)
Tamron AF18-250mm F/3.5-6.3 XR DiII LD Aspherical [IF] MACRO (Model A18) (無鏡頭防手振功能,但是變焦範圍較廣)
Nikon系統:
原廠定焦鏡:
初期Ai AF Nikkor 28mm F/2.8D或Ai AF Nikkor 35mm F/2D
中期Ai AF Nikkor 50mm F/1.8D或Ai AF Nikkor 50mm F/1.4D及Ai AF Nikkor 85mm F/1.8D(替代高價方案:Ai AF Nikkor 85mm F/1.4D(IF))
副廠定焦鏡:同Canon系統介紹,不贅述
原廠變焦旅遊鏡:
AF-S DX VR Zoom-Nikkor ED 18-200mm F/3.5-5.6G(IF)-選擇一
AF-S DX NIKKOR 18-55mm F/3.5-5.6G VR加AF-S DX Zoom-Nikkor ED 55-200mm F/4-5.6G-選擇二
AF-S VR Zoom-Nikkor ED 24-120mm F/3.5-5.6G(IF)-選擇三
副廠變焦旅遊鏡:同Canon系統介紹,不贅述
Sony系統:Sony系統的鏡頭要特別提一下,因為是承接Minolta系統而來,所以舊的Minolta鏡頭也可以用,但是必須去二手市場裡面找才行,所以這部分在文章中就不提及。
原廠定焦鏡:
初期AF 28mm F/2.8(SAL28F28)(替代高價方案:AF 35mm F/1.4G(SAL35F14G))
中期AF 50mm F/1.4(SAL50F14)(85mm只有高貴的Planar T* 85mm F1.4 ZA(SAL85F14Z)可選)
副廠定焦鏡:同Canon系統介紹,不贅述
原廠變焦旅遊鏡:
DT 18-250mm F/3.5-6.3(SAL18250)-選擇一
Vario-Sonnar T* DT 16-80mm F/3.5-4.5 ZA(SAL1680Z)-選擇二
DT 18-70mm F/3.5-5.6(SAL1870)加DT 55-200mm F/4-5.6(SAL55200)-選擇三
副廠變焦旅遊鏡:同Canon系統介紹,不贅述
Pentax系統:
原廠定焦鏡:
初期FA 35mm F/2 AL(替代高價方案:FA 31mm F/1.8 AL Limited)
中期FA 50mm F/1.4或DA 70mm F/2.4 Limited(替代高價方案:FA 77mm F/1.8 Limited或FA* 85mm F/1.4)
副廠定焦鏡:同Canon系統介紹,不贅述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閃光燈的使用即使是在比較進階的SLR使用者來說,都不見得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當然,大家都知道直接打開閃光燈,朝著目標物/人打過去,這樣就可以達到補光的效果了。但是,要如何補的正確、適宜,卻是很大的一門學問。本來是想寫一些閃燈使用的文章,但是畢竟自己的閃燈使用經驗也還很嫩,對於各項打光、控光的技巧也不夠好,所以遲遲沒有動筆。但是還好昨天看到了一篇Canon官方的文章,仔細的介紹到了許多關於閃燈方面的知識和使用方式,所以介紹給大家,讓對閃燈有疑問的朋友,能多一點認識。
Canon:閃光的技藝
另外,還有一個網站是Nikon的英文網站,裡面也有教導一些該在怎樣的情境下拍攝的方式,也是圖文並茂,我也將連結放上來讓大家參考。
Nikon Imaging | The World of Nikon Speedlights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在攝影界流行的一個名詞『糖水片』,完全不出我意料之外的,又成了大家的箭靶,看起來似乎是受到『萬箭齊發』式批評...
我們先看看『糖水片』這個名詞引起熱烈討論是怎麼來的?主要是今年夏天大陸攝影界發起了一個『糖水片座談會』(GeorgeC評注:連這個都可以發起座談會,真是...),主要的內容是在批判這種糖水片的存在以及為何會有糖水片,另外,與會的一名蕭沉先生也曾在他的部落格上面寫了一篇『什麼是糖水片?』,我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先去看看這兩篇文章,就可以先比較瞭解這件事的前因後果...
當然,隨後在台灣的網路上面,隨即也開始了探討『糖水片』的聲音...首先,在DCView的部落格上,過路的莊老師寫了一篇『你今天拍「糖水片」了嗎?-- 閒話攝影(2)』隨即在Mobile 01網站上面引起一陣大部分撻伐的聲音(原討論文串:[##攝影好文分享##] 你今天拍「糖水片」了嗎? - 閒話攝影),後來DCView上面的Lightmare也寫了一篇文章『糖水片的是與非』來探討這件事情,看起來討論糖水片的風氣,正是方興未艾...(我也算其中的一份子啦,呵呵!)
不過,在這種討論糖水片的是與非之中,我想知道的,是為何會引起這種糖水片的討論?明明大家不過就是拿著相機,把自己喜歡或感興趣或工作或...等等其他一大堆的原因,然後把影像紀錄起來的一個動作,為何會引來這麼多迴響和省思?
說到底,還不是為了『藝術』這兩個字的定義?根據網路上Wikipedia的解釋:『藝術迄今還沒有公認的定義。通常認為,藝術是人類以情感和想象為特性,來把握和反映世界,表示對世界及自身,對二者關係的看法的一種特殊方式。其通過審美創造活動再現現實和表現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實現審美主體及客體的相互對象化。通俗的說,藝術也就是人的知識、情感、理想、意念綜合心理活動的有機產物,是人們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現。因為人類的某些經歷是難以用言詞來表述的,為了表述這些深存在內心的最強烈的感情和思想,我們就使用一種稱之為藝術的更敏銳、更精巧的語言。』(原文請按此)這段話說的真是不能再好了,藝術既然沒有成法,只是依照創作者(人類)對於物象的情感與想像的表現,那麼,任何的表現都可以說是『藝術』了,差別僅在於『小眾』或『大眾』之分。今天我拍我的家人,或許我和我的親友看起來很有感覺,對我來說,那說不定就算是『藝術』,而非『糖水片』;但是拿去給與我風馬牛不相及的人看了,或許會認為是再普通不過的生活照了...若換成畢卡索的名畫,或許對我這種『畫作白癡』的傢伙來說,和小孩塗鴉沒有太大的區分,可是大眾之間就是有不少人欣賞他,在拍賣會場中可以引起眾人側目的作品,這可就算是屬於大眾認可的『藝術』。所以既然這只是人類對於自身感情和思想的產物,何必要以下指導棋的心態來批判他人呢?
或許許多人認為現在大家常常一窩蜂去拍同樣的東西:美少女、民俗活動、旅遊風景...,照出來的也都差不多,沒有任何創新,但是在現今這個DSLR及DC氾濫的年代,影像大量的出產,加上網路快速的傳播,這種情形本來就很難避免。相片的構圖在絕大多數的情形下也有一定的成法,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完全打破這個框框,再加上...並沒有每個人相機買來都是想要成為大師的,相機的重點是,買來之後能夠拍的高興,記錄下自己心動的一刻,這才最重要,不是嗎?很多佳作,都不是在刻意而為的情況下拍出來的,如果我們每次出去拍照,都要想著:『我這樣是不是又拍出糖水片出來了?』,我看,快門應該很難按下去吧?
其實如果仔細的看前面提到的『糖水片座談會』這篇文章中,會發現到他們其實還是有所收斂的。其中莫毅先生有提到:『我和蕭沉抨擊的絕對不是大量的愛好者,而是像這些國家養著他們、商業人士捧著他們、拿這些東西去騙人的職業攝影師。對於普通的攝影人,其實還有很多的快樂存在,因為這裡有一個技術的難度,對於相機對於攝影語言的駕馭。當他完成一張也能做到所謂「大師」那樣「難度」的照片時,他的快樂是一種單純的超越了自己的技術的快樂。但「風光大師」如果也只是追求這種快樂就太簡單了。並且如果這一超越的快樂還建立在讓大自然裡的一切失去常態的可辨認的樣貌中,其快樂也是殘忍的!尤其是還拿著這種東西出來抬高自己時。』但是,如果照這樣的定義的話,其實也不必搞得這麼大了,因為這樣其實針對的只有『職業攝影師』或者所謂的『大師』而已。不過,卻也因為大眾草率的定義『糖水片』的關係(就像草率的濫用『M型社會』一樣),搞得這樣風風雨雨出來,何必呢?
就醫學的觀點來看,『糖水』沒事喝多了,當然對身體不好;但是『糖水片』拍多了,會有損於自己的思考嗎?我覺得倒是未必!快快樂樂的攝影才是相機應該帶給人們的感受才是。那您問我有沒有拍過糖水片?能不能貼幾張來看看?有啊!我整個部落格都是,部落格最上面的Banner就是最明顯的『糖水片』呢!還好我不是大師...呵呵!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其實說真的,小弟已經許久沒有注意相機界裡最近又什麼發展的情況了,連各大攝影網站都很少在進去爬文,感覺似乎已經跟攝影脫節了好久說...。連最近Canon新一代的機皇-1Ds MarkIII都是發表了兩三天之後,我偶然逛到DC View才見到的,看了看新聞稿,也不覺得新一代的機皇有何特殊的點讓人很驚豔,整個Canon新發表的新機新鏡,只有EF 14mm F/2.8 L USM II讓我有點興趣,原本期待的EF 24-70mm F/2.8 L IS USM則是都不見蹤影。
沒想到,就在Canon發表了兩三天之後,Nikon來個一記悶棍,一口氣發表了D3、D300以及AF-S Nikkor 14-24mm F2.8G、AF-S Nikkor 24-70mm F2.8G、AF-S VR Nikkor 400mm F2.8G、AF-S VR Nikkor 500mm F4G、AF-S VR Nikkor 600mm F4G等等新機新鏡,來勢洶洶。我們先來看看兩家機皇的比較吧:
|
Canon EOS 1Ds Mark III |
Nikon D3 |
CCD感測器 |
●36 x 24 mm CMOS sensor
●有效像素21.1mp
|
<th></th>●36 x 23.9 mm CMOS sensor
●Nikon方面稱之為FX(相當於傳統135底片大小)
●三種拍攝範圍FX 格式(36×24)、5:4 格式(30×24)、DX格式(24×16)
●有效像素數12.1mp像素
|
A/D轉換器 |
14 bit |
14 bit |
對焦系統 |
●45點TTL對焦系統
●有19個十字對焦點,對應光圈2.8以上
●中央十字對焦點對應光圈4.0以上
●有26個輔助對焦點,對應光圈5.6以上
●TTL-AREA-SIR with a CMOS sensor
●AF工作範圍:-1.0 to 18 EV (at 23°C, ISO 100)
|
●新型Multi-CAM 3500FX對焦系統搭載
●51點對焦,其中有15個十字類型的對焦點,最大光圈5.6對應
●AF工作範圍: -1 to +19 EV (ISO 100, normal temperature)
●1005分割區RGB感測,並有新開發『景色認識系統』
|
運算系統 |
雙DIGIC III圖形處理器 |
新一代Nikon EXPEED圖形處理器 |
ISO |
ISO 100-1600可向上及向下延伸至ISO 50和3200 |
200-6400,並有提升至ISO 25600之可能! |
連拍速度及張數 |
●1/500s 快門速度時可5 fps連拍
●45張Large/Fine JPEGs或是 15張RAW連續拍攝
|
●9張/秒拍攝速度(FX格式(36×24),5:4(30×24)時),大約11張/秒拍攝速度(DX格式(24×16)時)
●JPG可連拍64張(每秒9張連拍情形下)
|
觀景窗 |
視野率100%,放大率0.76 |
視野率100%,放大率0.7 |
大小重量 |
150 x 160 x 80 mm、1205g |
160 x 157 x 88 mm、1240g |
LCD monitor |
●3.0" TFT LCD
●230,000 pixels
|
●3.0" TFT LCD
●922,000 pixels
●170°可視角
|
其它 |
●支援LiveView功能
●支援CF、SD雙插槽
●啟動時間0.15秒,快門時滯約 0.055秒
●可透過WFT-E2A 無線傳輸,支援額外的 USB 儲存媒體
●支援CMOS除塵功能
|
●支援LiveView功能
●支援雙CF插槽
●啟動時間0.12秒,快門時滯約 0.037秒
●可經由無線電傳送器WT-4,跟個人電腦間進行影像的傳輸
●支援CMOS除塵功能
|
從小弟簡略整理的比較表看起來,很明顯Nikon是非常的希望這場機皇爭霸戰能夠順利地打贏。D3在各方面幾乎都大勝1Ds MkIII(除了沒什麼太大用處的畫素是輸了),另外從Nikon發表新鏡頭很明顯的看出,這次的新機新鏡都是衝著2008的奧運而來,希望能在新一代的相機版圖爭霸戰中找回過往的榮光。果然有競爭還是有好處的,以免Canon老是拿著跟前一代沒什麼差距的功能,然後換個名字就上路賣個更好的價格(像30D、40D也都是這樣),也可以讓Canon借這個機會好好反省,為什麼人家同樣有全片幅機,鏡頭功能也平起平坐,卻不必像Canon新一代的機身一樣,需要搭載『手動調焦』功能。
總而言之,我們消費者就靜觀其變吧,看看屆時D3上市的時候是不是真的如此強悍,如果是,就看Canon接下來如何接招吧!(不知道這次的IDs MarkIII會不會是Canon最短命的機皇呢?:P)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