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一篇『神鏡傳奇再現?-220IS全台首發開箱』之後,一定有許多人很好奇兩代200mm的鏡頭之間,到底存在著些什麼樣的差異?當然,我們十分期待kent大詳細的測試以外,趁著220IS還在小弟手上之時,也來做個簡單的PK戰,同時,小弟會稍做一些主觀上使用的心得分享,最後,還會來個測試,看看大家能不能分辨出前後代兩鏡所拍出的照片呢?
首先,是規格上面的比較:(綠色部分表示為較優勝的規格)
EF 200mm F/1.8 L USM | EF 200mm F/2 L IS USM | |
構成鏡片 | 10群12枚 | 12群17枚 |
最短對焦距離 | 2.5m | 1.9m |
最大攝影倍率 | 0.09倍 | 0.12倍 |
濾鏡大小 | 內藏式48mm | 內藏式52mm |
最大直徑x長度 | Φ130 x 208mm | Φ128 x 208mm |
重量 | 3000g | 2520g |
防手振效果 | 無 | 約五級防手振 |
鏡片組成示意圖 | ![]() | ![]() |
MTF | ![]() | ![]() |
我們的確可以看到,在規格上面220IS是較為優勝的。就鏡片的組成來看,220IS也成為繼小小白和小小白IS之後,第三支在200mm以內鏡頭有著螢石的存在,的確相當特別。不過,設計上面也可能因為有著防手振的機構存在,因此鏡片也較218為多,依照『多隻鏡片多個鬼』的講法,這點對220IS或許在畫質上或抗耀光鬼影上面會有所影響呢?至於MTF,大概看起來218的MTF是很驚人的,只有在邊緣的畫質才有往下掉的趨勢;而220IS卻是有點起伏,似乎刻意在邊緣的部分有加強的感覺...
我們把218(左)和220IS(右)放在一起做外觀的比較看看吧!
接下來是個人這幾天對220IS的粗淺使用心得。
就上圖的這幾張照片來看,其實兩支鏡頭的外觀是差不多的,不過,重心上面卻是有所不同。218比較前面,220IS卻是比較後面,這樣對於手持拍攝來說感覺會有差異。我個人是認為,因為218重心較前,而且它的腳架環也是在前面,所以一手握持大兔,一手扶著218的腳架環,這樣對我來說比較順手。但是,如果只用右手拿著大兔加上218,會因為力矩的關係變得較為吃力。
再來,就使用上面來說220IS的對焦距離從218的2.5m縮減為1.9m,讓它在室內拍攝的實用性大增,不需要和被攝者距離很遠即可拍攝,對於狹窄的室內是一大福音。另外,我也不得不稱讚『五級防手振』的實力,雖然我自己是沒有實際測測看到底有沒有達到『五級』的程度,但是就我個人的感覺是絕對有超過小白IS在200mm端的表現。當我半按下快門,那種在觀景窗出現的影像『凝結感』,真的是會感動到流淚啊...終於,可以治好我這手抖的毛病了...嗚嗚...
不過,有一個220IS的小缺點是我覺得比較礙眼的,就是因為它的腳架環比較接近鏡尾,所以收納時前面的皮質鏡套並不會像218一樣,把腳架環也包起來。一方面少了保護的腳架環會比較有可能碰撞到;另一方面收納時,腳架環感覺會和鏡套有點『卡卡』的,感覺比較不俐落。不過,這點可以說是我個人在『雞蛋裡挑骨頭』啦!
最後,小弟貼上五張照片,分別是218和220IS所拍攝的,每一張大圖之中我都會擷取三個地方1:1的局部原圖讓各位看看細部。拍攝的時候因為光線比較不足,ISO拉的比較高,再加上小孩動來動去,可能會有點脫焦,就請各位包涵包涵了。小弟先不公布答案,讓各位猜猜看各是哪支鏡頭所拍攝的?試試看您的眼睛是否如此銳利喔!
以下是拍攝時大約的狀況:
地點:家裡
背景光源:日光燈
機身:Canon EOS 1Ds Mark II
白平衡:AWB
拍攝檔案:RAW,進DPP轉JPG,銳利度+5、Picture Style使用Protrait,DPP本身未做除雜訊的處理
ISO:第一、五張使用ISO 800,其餘為ISO 1250
拍攝光圈:均用兩支鏡頭之最大光圈拍攝
閃燈:580 EX開啟
第一張
第一張局部1:1裁切
第二張
第二張局部1:1裁切
第三張
第三張局部1:1裁切
第四張
第四張局部1:1裁切
第五張
第五張局部1:1裁切
OK,已經想好了嗎?要公布答案囉!
第一張:220IS、第二張:218、第三張:218、第四張:220IS、第五張:220IS
您答對了嗎?如果換做是我來答,可能答不出來吧...O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