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每每在網路上面看到別人貼的晨昏色溫圖都非常豔麗,回顧自己拍的照片,相較起來同樣的場景,拍出來得怎麼感覺差了好一大截?花了大把的銀子買了DSLR加上網路上傳說的一堆名鏡,可是就是拍不出自己滿意的色溫照片?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差在勤不勤於後製啦!下面小弟舉個例子讓各位瞧瞧就知道其中的差異性在哪裡了...



這張是小弟前些日子在五一勞動節難得出現的夕陽下所拍的照片。雖然說EF 24-105mm F/4 L IS所照出的色彩濃豔度是不會輸給EF 24-70mm F/2.8 L的,但是真的照得出上面這張相片嗎?



看一看原始的RAW檔就知道了(小弟用C1 Pro轉檔)。雖然當時的景象很美麗,但是並沒有這麼飽和的色溫表現...



首先,先從白平衡下手,將色溫及Tint值調高



視情況調整一下曝光、對比、飽和度,再稍微拉一下曲線。



再調整一下銳利度



如何?是不是和剛進C1 Pro的RAW檔表現差了很多呢?但是,更狠的還在後面,喜歡吃重鹹的人可別錯過了!



將檔案讀入Photoshop CS2之中。



先將原圖複製個幾次,出現幾個不同的圖層,修圖的時候就是拿這些圖層來開刀。



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從下面的圖層開始。先把上面的圖層關掉(就是把前面的眼睛圖示點掉,隱藏起來),然後選取Background copy這個圖層。



在Layer選單中選取curves這個選項,我們來稍微調整一下這個圖層的曲線。



將這個圖層的曲線往下拉成上圖



然後將這個圖層的透明度降為50%



接下來又要用到簡單的遮罩觀念了。為了要讓視線能集中在中間的夕陽,我們要讓周圍呈現出一種類似『邊緣失光』的效果(奇怪,那買名鏡幹嘛?不是一對人對鏡頭周邊失光很感冒的嗎?),因此我們要利用遮罩來達成。首先先選取旁邊的遮罩(手指形游標所指之處)



然後選取漸層工具,在上面的漸層工具列選擇由中間到周圍放射狀的漸層方式。



然後在圖中夕陽的部分往外拉。請記得先打開Channel之中的Layer Mask顯示,這樣才能看的到下圖。(如果不清楚者,請參照小弟另一篇拙作:軟體黑卡-Photoshop遮罩的運用





再來我們要繼續往上面的圖層作業了。我們選擇Background copy 2,然後將它的屬性設為『screen』



之後在調整它的透明度為30%



這樣口味還不夠重,是嗎?我們再選取最上面的圖層,把圖層屬性調整為『Vivid Light』



可是我們不要中間的部分也變得這樣明暗鮮明,所以又重施故技,加上遮罩,並把這個圖層的透明度設成40%



好啦!這樣就完成了一張比原圖豔麗的色溫照了。因為這張圖太小,要不然若是看原圖的話,底下的一些細節應該都還看得出來。小弟上面做的這些解釋,希望大家都還能瞭解。不過,我也要發表一下感想,這些技術說穿了其實也沒什麼,但是在修圖的時候,也不需要每次都要修到這樣的地步,適時、合宜的修圖才是必要的,向這種豔麗的色溫照,網路上大概隨便找都很多,但是這些都是真實的嗎?還是虛幻的?有時候在這些之外,我們應該多多考慮構圖的重要吧!胡言亂語一番,各位隨意聽聽就好了!

共有位訪客閱讀過本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