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也是延宕了很久的測試,雖然東西和測試方法是早就想好了,無奈就是沒多少時間...現在終於測完了,趕快把這篇報告寫出來給大家參考吧!

第一部份是介紹一下expodisc白平衡濾鏡的Digital版本:



這是他的外盒,看起來很精緻,等一下會和前一版的做比較...



這就是盒裝內的所有內容物



這一張可以清楚的看到,Classic版本和Digital版本之間的包裝差異多大...Orz...



這個是Digital版本的近拍照,可以看到中間毛玻璃狀的範圍比Classic大,而且上面expodisc的網址是小寫的。整體的構造感覺比較好...



這就是Classic版的近照,網址的部分是大寫,而且寫在正面而不是邊緣,中間毛玻璃狀的範圍也比較小,整體的塑膠感比較重...



這次的測試會用到兩種燈光測試,一種就是日光燈管,而且為間接照明方式,如上圖所示。



另外一種就是太陽黃光燈管。此外,還會有一種燈光模式就是將日光燈以及太陽黃光燈都打開,製造出比較複雜的光源(其實,相對於一些舞台燈光,這還是不夠複雜的),來測試白平衡濾鏡以及相機自動白平衡的功力。以下的表格,都會附上經由C1 Pro讀取RAW檔之後所得的色溫及Tint值,並且如果是由白平衡濾鏡所拍攝的照片,下面也都會附上經由白平衡濾鏡所拍攝出校色的照片,以供各位參考。

首先上場的是日光燈管的情況:

自動白平衡,色溫:4650K、Tint:20 日光燈白平衡,色溫:3900K、Tint:13
Classic,色溫:4450K、Tint:8 Digital,色溫:4600K、Tint:17

再來是在太陽黃光燈的情形下所拍攝的結果:

自動白平衡,色溫:3550K、Tint:15 鎢絲燈白平衡,色溫:3150K、Tint:6
Classic,色溫:2450K、Tint:1 Digital,色溫:2350K、Tint:7

接著是將日光燈以及太陽黃光燈都打開的情形下,以混合光源的情形來拍攝:

自動白平衡,色溫:3850K、Tint:12 日光燈白平衡,色溫:3900K、Tint:13
鎢絲燈白平衡,色溫:3150K、Tint:6
Classic,色溫:2850K、Tint:8 Digital,色溫:2950K、Tint:11

下面隨附的測試,是在三種不同的燈光模式下,都強制設定相機白平衡為閃光燈模式,然後以Speedlite 580EX跳燈打光(45度角,有拉出閃光燈內附的反光板,反射牆壁為白色),所照出來的三張照片,可以供各位拿來跟前面的測試作比較

日光燈下 太陽黃光燈下
混合光下

希望這篇文章對各位有幫助!

共有位訪客閱讀過本文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Pentax搭載新防手振技術的DSLR-K100D(暫名)圖片一圖片二圖片三

據說這是在莫斯科舉行的相機器材展之中,Pentax所發表的新機種,看圖片似乎搭載了類似KM的CCD防手振技術,到底這是Pentax跟KM買的、還是Richo的技術,抑或是Pentax自己的技術,目前不得而知,不過,這對於P家人來說,的確是好消息!

但是,Pentax幹嘛在這個小小的莫斯科相機展發表啊?怎麼不趕趕進度,在兩個月前的PMA大展之中發表,這樣不是更有話題性嗎?不過,這也算Pentax的作風之一啦,低調...低調...

看來,相機鏡頭全面搭載IS/VR/AS/OIS的時刻到來了,畢竟,不是所有的場合、所有的人都能、都願意用三腳架,要提升影像拍攝的成功率,非要靠這種高科技來補正才行。雖然,這些技術的使用,讓一些影像素質至上者對於畫質下降有疑慮,但是『先求有,再求好』,要是拍到一大堆手晃到的相片,就算影像畫質再怎麼好,也不過是場夢罷了...

只是,先前看到有些討論說道,假設感光元件不是APS大小,而是FF的話,目前現有的機身設計對於AS在震動時的空間範圍可能會太小,或許屆時會碰到瓶頸也不一定。但是依目前各家只有Canon有能力搞FF以外,其他家可能暫時還碰不到這類的問題,這個感光元件的大小,現階段多少也要仰SONY的鼻息吧。

另外,拖延已久的AF 540FGZ也要出了,希望不要讓P家人太過於失望吧,加油!

共有位訪客閱讀過本文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在攝影之中,光線是最重要的一個要素,不單是因為攝影本身就是一門記錄光線的藝術,各種光影的變化,也決定了一張作品大部分的良莠,所以如何調整光線、利用光線便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可惜,在我查閱目前坊間的書籍之中,有很多的重要部分是這些書本上沒有講到、或是輕描淡寫的帶過,十分可惜。所以小弟稍微用些篇幅來說明,這樣也可以提供初入攝影的同好們一些參考。



這是本次試驗的主角,一個十瓦的小燈泡以及我的吉他,在這次的試驗中,這個小燈泡是用來作為點光源使用的。



上面這一張是用Canon 580EX直接打光在吉他上面拍攝的,作為對照組來參考。您可以看到白色的牆壁上出現了生硬的黑色影子,這些黑色的影子也出現在吉他的音箱裡。



此時,我們將燈泡打開對著吉他照射,光源的位置與相機在同一個垂直平面上(大約就是外閃所放置的位置)。相機的設定為光圈優先模式,光圈為2.8的情況下,架設在腳架上面拍攝。拍攝出來的結果,雖然不若剛剛用580EX直射那般強烈,但是依舊可以看到在牆壁上面有明顯的影子。



同樣的設定,我們在燈泡上面加裝大型燈罩(一般檯燈用的燈罩),然後再拍一張,此時牆壁上面的影子就變得模糊不清,整體光線也變得比較柔和。

其實,從上面這三張照片我們可以歸結出來一個重點,那就是假設光源與物體的距離不變的情況下,光源的面積如果越大我們可以得到越柔和的光線,這也就是為何我們看到攝影棚之中總是有一些傘狀的裝置還有一些前面罩著很大一個白色罩子的棚燈,原因無他,就是為了要提供一個更大面積的光源,來使整體的光線柔和。

柔和的光線就如同上面這幾張照片所示,可以避免造成生硬的影子。這在人像照之中是很重要的,因為人的五官是突出的,如果用較小面積的光(如閃光燈直打)來照射人臉,就不可避免的會產生明顯陰影,這樣會比較不好看,同時,也容易在人物後方產生不必要的影子,影響到我們拍攝的畫面。

那麼,沒有攝影棚,要怎麼樣才能避免這種情形發生呢?市面上我們常會看到許多種柔光罩,如下面最常見的兩種:





當然,還有許多體積更大些,可以罩在閃光燈頭,提供柔光的效果。老實說,其實效果都不彰。因為前面有提到,光源的面積越大,柔光效果越好,上面這兩者套在閃光燈上面,我想有用過的人都知道,其實並沒有辦法把閃光燈打光的表面積增加多少。另外,我們還要考慮的一點就是光源與被攝物的距離。舉個極端的例子來說好了,太陽應該是面積夠大的光源了吧,可是在我們地球上來說,它也只能算是點光源而已,因為距離實在是太遠了。所以就算拿那種比較大面積的閃光燈柔光罩來使用,在一般人像拍攝的距離之下(以一般人像鏡的焦距70-135mm來估算),能得到的效果也是有限,所以我只能說可以把錢省下來好了...

真正效果好的,大概就是利用其他的物體表面反射來打跳燈的方式,不論是利用天花板、牆壁,或者甚至是其他人(對!就是人!)來做閃光燈的反射面,都是製造大面積光源的好方法。而且,打跳燈的反射面也不一定限於何種顏色,反正現在數位機當道,拍壞了頂多刪掉就可以了,而且說不定還會有不同的味道呢!多嘗試總是會有新發現的。

共有位訪客閱讀過本文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是從大稻埕拍的相片選出來的,這次大稻埕的照片大概是我三次去大稻埕所拍的相片之中覺得比較滿意的。這篇的第二張還是我目前的桌面呢!貼出來給大家參考。

這次一樣會選出兩張來給大家使用,一張直式、一張橫式:



請依照您螢幕解析度的大小,在下列的連結上面按滑鼠右鍵,選擇『另存新檔』來下載:

1600X1200 1280X1024
1024X768
800X600



請依照您螢幕解析度的大小,在下列的連結上面按滑鼠右鍵,選擇『另存新檔』來下載:

1200X1600 1024X1280
768X1024
600X800

共有位訪客閱讀過本文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次的桌布是時尚的Nokia L'Amour 7370,當成桌布放在桌面上也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情,不是嗎?

這次一樣會選出兩張來給大家使用,一張直式、一張橫式:



請依照您螢幕解析度的大小,在下列的連結上面按滑鼠右鍵,選擇『另存新檔』來下載:

1600X1200 1280X1024
1024X768
800X600



請依照您螢幕解析度的大小,在下列的連結上面按滑鼠右鍵,選擇『另存新檔』來下載:

1200X1600 1024X1280
768X1024
600X800

共有位訪客閱讀過本文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hotoshop的應用在數位相機當道的時代,成為一門顯學,會使用Photoshop的人,便有如以往會在暗房操作的攝影師,可以變出許多花樣,並且玩出許多以往需要在拍攝時便要決定許多要素的相片,比如說黑卡的技巧就是一例。下面我會以photoshop之中的『遮罩』(Mask)功能來示範簡單的黑卡玩法,以之前我所拍攝的Nokia 7370來作範例:



一般我們在拍攝這種有LCD的產品時,要在一張照片之中同時拍出清晰的LCD畫面以及商品的質感,是相當麻煩的,這個也沒辦法用搖黑卡的技巧來遮住我們不需要曝光太多的部分。但是,如果有Photoshop,這一切就不一樣了!



首先,我們先拍攝兩張手機的照片,一張是LCD畫面清楚,但是周圍材質的質感差;另一張則是把7370的金色光澤拍出來,但是LCD卻是一片灰暗。然後在Photoshop之中同時將這兩張打開來。



接下來,我們將有金屬質感的那張(Layer 1),疊在LCD清晰的那張上面(Background),這樣一來,有金屬質感的那張就『遮住』了LCD清楚的那張照片。



然後,我們在Layer 1上面新增一個遮罩(請選取畫面中右邊這個Layer工作面版下方左邊算過來第三個小圖示,,就是灰色方框中間有個白色的圓圈)



另外在Layer工作面版上面的標籤選擇『Channel』,您可以看到多了一個『Layer 1 Mask』,他左邊有一個方框,裡面應該要像上面的方框一樣,出現眼睛的圖示,如果沒有,請在方框上按一下讓它顯示出來,這樣待會兒您才會知道已經塗過哪些區域。



此時選取左邊工具列之中的『畫筆』(如圖上滑鼠箭頭所指),您一開始可以選擇比較小的筆刷大小以及比較透明的筆刷(請在畫面上方的『Opacity』調整)。



利用這個比較小且透明的筆刷描LCD的邊,此時描過的地方就是代表把上面這張圖片(Layer 1),遮住下面那張(Background)的地方給去掉,去掉的程度看您筆刷的透明度和強度(Flow)而定!



邊描好了之後,您可以用比較大的筆刷和不透明的設定,來塗抹整個LCD。



這就是整個塗好的樣子。這時候,您只要在Layer工具列上面指向原來的圖案,您就可以看到成果了!



再稍微修飾一下邊緣,看看有沒有哪裡塗得不均勻的,這樣就很完美啦!

其實,這只是遮罩最簡單的應用而已,不過,已經比直接把清楚的LCD範圍直接用剪貼的方式貼到另外一張上面的方法來得自然!遮罩的功能還有許多的應用,以後如果小弟功力更高深些,再為各位介紹不同的應用!同時也請各位前輩多多指導!

共有位訪客閱讀過本文



georg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